【特征描述】:此種病害主要發生在生長不良的小枝或幼筍上,開花期也易染病。發病部位開始為水漬狀,以后變為褐色或黑褐色腐爛,潮濕時病斑表面長滿灰色霉層。新長出的嫩枝發病后彎曲,生長點變黑后干枯。有時危害莖基部或筍,可使地上部枯死。
此種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病株上或在遺落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借助風雨或小昆蟲活動傳播,從寄主生長衰弱的組織或器官傷口侵入發病。冷涼而高濕的環境有利于發病。
【病原及發病特點】
蘆筍灰霉病由半知菌亞門的葡萄孢屬[Botrytis cinerea Person,即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致。病菌以菌絲體及分孢梗在病株上或在遺落土中的病殘體上存活越冬,也可以菌核越冬。以分生孢子作為初次侵染與再次侵染接種體,借助風雨或小昆蟲活動傳播,從寄主生長衰弱的組織或器官傷口侵入致病。病菌生長溫度范圍較寬,2—3℃均可,而以20—23℃為合適,對濕度則要求較高,故通常在冷涼而高濕的天氣或植地環境有利于發病棚室栽培較露地栽培的較多發病。病菌具弱寄生性,當植株生長不良,活力降低時易染病。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
【防治措施】
(1)棚室栽培的注意抓好溫濕管理,白天適當增加通風,夜晚適當增加溫度,以降低棚室濕度和結露持續時間,有助控制病害發生。露地栽培的注意雨后清溝排漬降濕,平時適度灌溉,防止土壤過濕。
(2)適時追肥,結合噴施葉面營養劑增強植株活力,使之穩生穩長;田間管理上做好打頂摘心,疏去抽生過多的弱枝,清除枯枝殘葉。
(3)及時噴藥預防控病。在病害常發地區或田塊,按無病早防,見病早治要求,至少抓住幼筍抽生期和花期,噴施50%撲海因(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靈(1500—2000倍液),或50%農利靈(1500倍液)各1—2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棚室栽培的還可使用煙霧劑(如15%腐霉利煙劑或速克靈煙霧劑,用量參照說明書),或粉塵劑(如45%百菌清粉塵劑等)。應注意藥劑的輪用與混用,切忌長期單一或高濃度使用一種藥劑而使病菌產生抗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