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6—7mm,翅展14—23mm。雌雄異型,同性具多型現象。雌蛾前翅褐色,斑紋不明顯,前緣近頂角處灰白色,外緣頂角下陷;雄蛾前翅淡褐色,基斑褐色,中室外側有一褐色斑點,其上方具一大褐斑與基斑斷續相連,前緣有18—20組白色鉤狀紋。臀角內上方有3個小黑點呈直線排列,頂角附近亦有2個小黑點。外緣前方稍凹入,后翅灰色。 卵橢圓形或圓形,中央隆起,具網紋,長約0.65mm,初產黃白色,孵化前變為黃褐色。末齡幼蟲體長11一14mm,體淺黃色,頭部褐色,兩側具黑色楔狀紋,腹足趾鉤雙序全環,臀足趾鉤雙序缺環。第10腹節末端有黑褐色臀櫛,上具齒5—8個。蛹長7—9mm,黃褐色,腹部第2—7節背面各生兩列齒,腹末端有8根鉤刺。
【危害特點】
大豆、豌豆、綠豆、小豆、苜蓿、草木樨等。 幼蟲食害葉、花簇、蛀食英粒,初孵幼蟲在嫩芽或茸毛間結絲為害,2齡后吐絲把葉緣、頂梢數葉、豆英綴合成團,幼蟲在其中取食,致頂梢干枯。
【生活習性】
豆小卷葉蛾的發生與氣候和栽培制度關系密切,多雨年份發生重,夏季干旱少雨發生輕。豆田周圍如有豆科的綠肥植物或刺槐、紫穗槐等,可為該蟲的發生豐富的食料,同時為害也重。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翻耕豆田,減少越冬蟲量,選種多毛或有限結莢特性大豆品種。2、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或對有明顯為害狀的葉片進行人工摘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