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綠盲蝽國內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貴州、河南、山東等省。除為害茶樹外,且為害蠶豆、豌豆、苕子、棉花、蒿類等植物。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5.0~5.5毫米,近卵圓形,扁平,綠色。復眼黑色至紫黑色。觸角4節,淡褐色,以第二節最長,略短于第三、四節長度之和。前胸背板、小盾片及前翅半革質部分均為綠色,前胸背板多刻點,前翅膜質不暗灰色,半透明。腿節端部具2小刺,跗節及爪黑色。卵長而略彎,似香蕉狀,微綠色,具白色卵蓋。若蟲共5齡。1齡若蟲體長0.8~1.0毫米,淡黃綠色,復眼紅色;2齡若蟲體長約1.2毫米,黃綠色,復眼紫灰色,中、后胸后緣平直;3齡若蟲體長約1.9毫米,綠色,復眼灰暗,翅蚜開始顯露;4齡若蟲體長約2.4毫米,綠色,復眼灰色,小盾片明顯,翅蚜伸達第一腹節后緣;5齡若蟲體長約3.1毫米,綠色,復眼灰淡,翅蚜伸達第四腹節后緣。1~3齡若蟲腹部第三節背中有一橙紅色斑點,后沿有1個一字形黑色腺口;4齡后色斑漸褪,黑色腺口明顯。
【生活習性】:綠盲蝽在長江流域一年發生5代,華南7~8代,以卵在冬作豆類、苕子、苜蓿、木槿、蒿類等植物莖梢內越冬,在茶樹上則卵多產于枯腐的雞爪枝內或冬芽鱗片縫隙處越冬。越冬卵于4月上旬當氣溫回升到11~15℃時開始孵化 綠盲蝽成蟲期長達30多天,若蟲期28~44天。1齡若蟲4~7天,一般5天;2齡若蟲7~11天,一般6天;3齡若蟲6~9天,一般7天;4齡若蟲5~8天,一般6天;5齡若蟲6~9天,一般7天。綠盲蝽宜在適溫高濕條件下發生,氣溫在15~25℃、相對濕度在80%以上最為有利。春季寒潮侵襲對低齡若蟲生存不利,寒潮持續時間長,一般春茶受害較輕。一般密植茶園或偏施氮肥的茶園蟲口較多。茶園中間作蠶豆、苕子等冬作的茶園受害較重。此外,低山、平地茶園較高山茶原蟲口多,陽坡茶園較陰坡茶園受害重。綠盲婚的天敵主要是一些植株和螳螂,如三突花蜘和盤觸蠅虎等常捕食綠盲蝽若蟲,對其種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為害特點 】:綠盲蝽趨嫩危害,生活隱蔽,爬行敏捷,成蟲善于飛翔。晴天白天多隱匿與茶叢內,早晨、夜晚和陰雨天爬至芽葉上活動危害,頻繁刺吸芽內的汁液,1頭若蟲一生可刺1000多次。被害幼蟲呈現許多紅點,而后變褐,成為黑褐色枯死半點。芽葉伸展后,葉面呈現不規則的孔洞,葉緣殘缺破爛。受害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差,葉至粗老,芽常呈鉤狀彎曲,產量銳減,品質明顯下降.
【防治方法】:藥劑可選用80%敵敵畏(每667平方米用藥50~70毫升)、50%辛硫磷(每667平方米用藥30~50毫升)、2.5%溴氰菊酯(每667平方米用藥20毫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