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 蘋果 | 葡萄 | 番茄 | 黃瓜 | 辣椒 | 柑橘 | 更多.. |
草莓白粉病 |
分布為害: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產中的主要病害。近年來, 草莓白粉病的發生逐漸加重, 特別是保護地草莓白粉病, 發生嚴重時, 病葉率在45% 以上, 病果率在50% 以上, 嚴重影響了草莓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 癥狀:白粉病危害草莓的葉片、葉柄、花、果實及果梗。草莓葉片發病初期, 在葉面上長出薄薄的白色菌絲層, 隨病情加重, 葉緣逐漸向上卷起, 葉片上產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狀物, 后期呈紅褐色病斑, 葉片邊緣萎縮, 焦枯, 花蕾和花感病后, 花瓣變為紅色, 花蕾不能開放。果實感病后, 幼果不能正常膨大, 干枯。果面覆有一層白色粉狀物, 失去光澤并硬化,嚴重時整個果實如同一個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 病原:草莓白粉菌為羽衣草單囊殼Sphaerotheca aphanis(Wallr.) Braun., 屬子囊菌亞門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單囊殼屬。 發病規律:在寒冷地區, 病菌以閉囊殼、菌絲體等隨病殘體留在地上或在活著的草莓老葉上越冬; 在溫暖地區, 多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 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草莓白粉病主要依靠帶病的草莓苗等繁殖材料進行中遠距離傳播。翌年春天產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 經氣流傳播到寄主葉片上, 分生孢子先端產生芽管和吸器從葉片表皮侵入, 菌絲附生在葉面上, 從萌發到侵入一般需20小時, 每天可長出3~ 5 根菌絲, 4天后侵染處形成白色菌絲狀病斑。7天后成熟, 形成分生孢子飛散傳播, 進行再侵染。草莓白粉菌產生分生孢子的適宜溫度為20℃,5℃以下和35℃以上均不發病。孢子囊在水中極易破裂而釋放出孢子。分生孢子萌發和芽管伸長最適環境條件為: 溫度15 ~ 25℃, 相對濕度75% ~98% 。強光照明顯抑制孢子萌發和菌絲的生長。隨時間延長分生孢子存活力下降, 但侵染5個月以后仍有部分分生孢子有活性, 分生孢子在新葉上的萌發率明顯高于老葉。雨水有抑制白粉病發生的作用, 孢子以晴天下午飛散最多, 降雨則強烈抑制孢子傳播。葉背面較易發病, 因葉背面氣孔多, 且葉背面角質層較薄, 病菌易侵入。越冬或越夏病菌的存活力和致病力取決于無性孢子的產生情況。 防治措施: 1、農業措施 a 選擇抗病品種;b 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鉀肥,合理密植; 2、物理措施 a 溫度濕度過大時應加大放風量;b 及時摘除老葉、病殘葉、病梗、病果,集中帶到室外深埋或燒掉,消滅菌源; 2、藥劑防治 10月下旬用硫磺熏蒸,每公頃用200-250克,每次4小時,每周兩次,連續兩周即可。 3、生物防治 發病前或發病初期使用奧-力-克速凈兌水噴霧,噴霧時確保均勻周到,每隔5-7天噴施奧-力-克速凈一次,發病嚴重時縮短用藥時間間隔。同時結合將植株病殘體清理出園外。 |
相關作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