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我國山東沿海、四川、貴州、云南發生普遍,為害也重。近年來該病在東北、華北、西北麥區,亦有日趨嚴重之勢。該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該發病時,葉面出現1—2mm的白色霉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這些粉狀物就是該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的小黑粒占,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病原:病原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麥專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 Marchal.,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該病菌以分生孢子階段在夏季氣溫較低地區的自生麥苗或夏上麥上侵染繁殖或以潛育狀態渡過夏季,也可通過病殘體上的閉囊殼在干燥和低溫條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兩種,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態越冬,二是以菌線體潛伏在寄主組織內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葉片呈水平方向擴展,后向中上部葉片發展,發病早期發病中心明顯。冬麥區春季發病菌源主要來自當地。春麥區,除來自當地菌源外,還來自鄰近發病早的地區。
防治措施:(1)種植抗病品種 可選用鄭州8915、鄭州831,豫麥9、15、16、21、24號,中育4號,北農9號,冀麥23、24、26號、84-5418、138號,魯麥1、5、7號,城輻752,高38、貴阿1號、貴豐1號、貴農19、20、21、22,黔豐3號,81-7241,冬豐1號,BT8812,BT-7032,京核883,8814,花培28,魯麥14、22號,中麥2號,京農8445等。此外新選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麥品種還有百農64,溫麥4號,周麥9號,新寶豐,冀審4185,6021新系,皖麥25,26,揚麥158,川麥25,綿陽26,勁松49號,上麥5號,京華1號,3號,京核3號,京411,北農白等。春小麥抗白粉病的品種有墾紅13號、墾九5號、定豐3號等。上述抗病新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如北京冬小麥現在以京411為主栽品種,高肥麥田搭配種植京冬8號、京冬6號、中麥9號。中肥及水澆條件差的種植京437、京核1號、輪抗6號等抗旱、耐瘠的品種。稻茬麥及晚播麥田可選用京411、京冬8號、京雙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南方麥區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北方麥區適時澆水,使寄主增強抗病力。
(3)自生麥苗越夏地區,冬小麥秋播前要及時清除掉自生麥,可大大減少秋苗菌源。
(4)藥劑防治
①用種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也可用15%三酮可濕性粉劑20—25g拌667m2麥種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條銹病等。
②在小麥抗病品種少或病菌小種變異大抗性喪失快的地區,當小麥白粉病病情指數達到1或病葉率達10%以上時,開始噴灑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據田間情況采用殺蟲殺菌劑混配做到關鍵期一次用藥,,兼治小麥白粉病、銹病等主要病蟲害。小麥生長中后期,條銹病、白粉病、穗蚜混發時,667m2用粉銹寧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氫鉀150g;條銹病、白粉病、吸漿蟲、粘蟲混發區或田塊,667m2用粉銹寧有效成分7g加40%氧化樂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氫鉀150g。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發區,667m2用多菌靈有效成分40g加粉銹寧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氫鉀15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