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蟲名稱】:溝金針蟲
【形態特征】:卵 近橢圓形,乳白色。幼蟲 金黃色,扁平,體節寬大于長,尾節兩側隆起,有2對鋸齒狀突起,尾端分叉并向上彎曲。蛹 紡錘形,1 9-22毫米,綠色后變褐色。成蟲 體長8~9毫米,體細長,密生暗褐色短毛。圓筒形。卵圓形,乳白色。幼蟲 淡黃色,休細長,各節長大于寬,尾節圓錐形,背面近前緣兩側各有1個褐色圓斑,末端中間有一紅褐色小突起。蛹 體長8一9毫米,乳白后變黃色。
【為害特點】:主要為害禾谷類作物,薯類、豆類、棉、麻、瓜及苜蓿等的幼芽和種子。可咬斷剛出土的幼苗,也可鉆入已長大的幼苗根里取食為害,被害處不完全咬斷,斷口不整齊。還能鉆蛀較大的種子及塊莖、塊根、蛀成孔洞,被害株則干枯而死亡。
【生活習性】:溝金針蟲,大部地區三年完成一代。以成蟲和幼蟲在土中越冬。固生活歷期較長,幼蟲發育不整齊,有世代重疊現象。老熟幼蟲8、9月在地下13~20厘米處化蛹,蛹期16420天,9月初羽化,羽化的成蟲不出土,當年進入越冬,第二年3、4月上升活動,4月上旬盛發。雌蟲行動緩慢,不能飛翔,有假死性,在麥根附近交尾后于3-7厘米土中產卵,卵期35天左右,散產,每頭雌蟲可產卵200余粒。6月上中旬為卵盛孵期,幼蟲期最長可達1150天,在土中活動為害根部,10月中下旬向深層移動越冬。翌春l0厘米土溫達6℃左右時,開始上升活動為害返青的麥苗及春播作物,3、4月為害最盛。夏季溫度升高義向深層移動,待秋季天氣涼爽后又上升為害秋播作物。一般在春雨較多,土壤濕潤,對其發生有利。土壤含水量過高也不利生存。另外耕制的改變,秋田管理和灌水等都會影響其種群數量的變動,而減輕為害。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①有條件地區可進行水旱輪作;②精耕細作,深耕多耙,殺傷蟲源。
(2)化學防治 施藥前必須做好蟲情調查。選當地發生較重的作物茬田進行挖土調查。每點挖50~50×30厘米土方,調查其中發生種類及數量,以確定是否防治,每平方米金針蟲3-5頭
①拌種 用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加水20-25公斤,或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0.5公斤,加水15~20公斤,拌種200公斤,或用25%辛硫磷或用25%硫磷微膠囊緩釋劑0.5公斤,加水12.5公斤;拌種250公斤,對三種地下害蟲均有效。以下配方對高粱、谷子、玉米均適用。另用40- 50%樂果乳油拌種防治螻蛄的配比為藥0.5公斤,加水20公斤,拌種250~300公斤;用50%對硫磷乳油拌種防治各種作物地的三種地下害蟲,藥劑、水、種子配比:麥種為0.5:25~50:250~500;玉米為0.5:25:250-300;高粱為0.5:30:400- 500;谷子為0.5:10~15:100~l50。拌種時均應在暗處遮光下進行,悶3~4小時陰干后播種;②毒土 每畝用50%辛硫磷乳油,或25%辛硫磷,或25%對硫磷微膠囊緩釋劑,或40%甲基異柳磷100毫升加水0.5公斤,混入過篩的細干土20公斤拌勻施用。常用藥劑:甲基異柳磷 對硫磷微膠囊緩釋劑 辛硫磷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