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毛麗金龜形態特征】:
成蟲體卵圓形,長10mm左右。頭胸背面紫銅色,并有刻點。鞘翅為茶褐色,具光澤。由鞘翅上可以看出后翅折疊之“V”字形。腹部兩側有明顯的黃白色毛叢,尾部露出鞘翅外。后足膠節寬大,有長、短距各1根。
卵橢圓形,乳白色。臨近孵化時,表面失去光澤,變為米黃色,頂端透明。
幼蟲體長約15mm,頭部為黃褐色,胸腹部為乳白色。蛹長12.5~13.8mm,裸蛹,深紅褐色。
【蘋毛麗金龜發生規律】:
蘋毛麗金龜在我國一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土中30~50cm處的蛹室中越冬。成蟲3月下旬至5月中旬出土活動,危害盛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在果樹開花期,成蟲危害花和嫩葉。成蟲有雨后出土習性,在 平均氣溫10℃以上時,雨后常出現成蟲發生高峰。成蟲白天活動,無趨光性,喜食蘋果樹的花,也為害留種蔬菜花。其活動與溫度有關,早晚氣溫低時,棲息樹上不大活動。中午氣溫升高時覓偶交尾,取食活動最烈。氣溫在10℃左右時,一般白天上樹為害,夜間潛入土中;氣溫升至20℃以上時,成蟲則晝夜在樹上,不再下樹。交配后的成蟲下樹潛入10~20厘米深的土層中產卵,每頭雌蟲可產卵20~30粒。卵期20~30天。幼蟲孵化后在土中以腐殖質和植物根為食,一般對作物危害不大。幼蟲期為60~70天。7月下旬至8月下旬,幼蟲陸續老熟,并潛入1米左右深的土層中做橢圓形土室化蛹。蛹期20天左右。成蟲羽化后不出土即越冬。分布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至長江附近,最南采地浙江文城、安徽合肥、河南信陽,四川重慶;東接前蘇聯,西達甘肅、青海,折入四川、云南。華北、內蒙古、甘肅、青海密度較大。
【蘋毛麗金龜蘋毛麗金龜為害癥狀】:
成蟲喜食花蕾、花瓣、花蕊和柱頭,使受害花殘缺不全,取食嫩葉造成缺刻,重者葉被全部吃光。也害蔬菜花和嫩葉。
【蘋毛麗金龜防治方法】:
(一)藥劑防治發生量較大時,在開花前2~3天噴施50%對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消滅上樹成蟲。此蟲除為害果樹外,還為害果園附近楊、柳、榆等樹木,也需進行防治,減少往果樹上轉移的蟲量。
(二)誘殺成蟲利用性誘散發器誘殺雄蟲。散發器的制作方法是,用普通試管(18mm X 30mm或15mm X 20mm)或用塑料窗紗卷成20mm X 40mm大小的圓筒狀,將雌成蟲放入其內,里面放少許鮮樹葉或蕾、花,用細紗布封口。另將誘殺盆(普通臉盆)埋在果園中,盆面與地面相平,盆內盛水,切忌過滿,以防引誘到的成蟲逃逸,水中加入少許洗衣粉。散發器控于誘殺盆中央水面上,早晨掛出,晚上收回。從4月中旬開始誘捕雄蟲,除下雨、降溫天氣外,每日誘殺效果均好。單雌1日次的誘殺量可達600余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