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蟲名稱】:芽白小卷蛾?別名: 頂芽卷葉蛾、頂梢卷葉蛾?。
【形態特征】: 體長6~7mm,翅展12~15mm,頭、胸和腹部黑褐色。觸角絲狀,各節具褐色環狀輪紋,雄觸角基部有1缺口;前翅近長方形,淡灰褐色,翅上3個深灰褐色斑紋,基部弧形外凸;中根帶彎曲,由前向后伸,達翅中央終止;后翅淡灰褐色,肘脈基都有1叢櫛狀毛,后緣近臀角處有近似三角形的臀角斑。兩翅合攏時,兩三角形斑紋合為棱形,外緣內側前緣至臀角間有5~6個黑褐色平行短紋,是其最顯著的特征。?卵形態特征: 長橢圓形,長徑0.7mm,短徑0.5mm,扁平,乳白至黃白色,背面稍隆起,半透明略有光澤。?幼蟲形態特征: 末齡幼蟲體長8~10mm,體形粗短,污白色或黃白。頭、前胸背板、胸足皆為暗棕色至漆黑色。前胸側毛組(K毛)3根;第8腹節氣門較其他節的大,位置也高;無臀櫛;腹足趾鉤雙序環,趾鉤一般30個左右。越冬幼蟲淡黃色。?蛹形態特征: 長6~8mm,黃褐色紡錘形。第2~10腹節背面有齒列,2~7節為雙列,前列40個左右,后列齒較小;8~10節為單列。尾端具鉤刺8根,背面的4根較長,并有6個小齒突。繭黃白色,長橢圓形。
【學名】: Spilonota lechriaspis Meyrick?分類地位: 昆蟲綱,鱗翅目,卷葉蛾科?。
【寄主】: 蘋果、梨、桃、李、花紅、海棠、檳子、杜梨、山楂、榅桲、枇杷等。?
【發生特點】: 在遼寧和山東半島1年發生2代,以2、3齡幼蟲在梢頂端卷苞內或梢端部側芽處結繭越冬;在河南蘭考蘋果產區1年發生3代,越冬幼蟲為害至4月下旬開始在卷苞內化蛹。蛹期11~17天。越冬代成蟲于5月中旬至6月末發生。卵期4~5天,孵化后多在葉背主脈兩側啃食葉肉,并吐絲粘有茸毛,覆蓋其上。第一代成蟲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發生,第二代于7月下旬至8月末發生。第三代小幼蟲為害至10月,即在梢頂端卷葉內做繭越冬,也有少數在側芽兩邊做繭越冬;陜西關中地區1年發生3代,越冬代成蟲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發生,第一代于6月末至7月下旬發生,第二代于7月末至8月底發生。10月份后小幼蟲即開始越冬。?
【生活習性】: 幼蟲主要為害頂梢嫩葉,將幾個葉片纏綴一起卷成疙瘩狀。有時也為害花蕾、花朵和幼果。生條件: 天敵: 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sparis)、中國齒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等。分布: 國外分布日本、朝鮮;我國的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及西北等果區發生普遍。
【防治方法】:調查要點:預測預報: -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冬春剪除被害梢干葉團、集中燒毀效果很好。幼樹和苗圃生育期摘除卷葉團,消滅其中幼蟲和蛹;人工防治:對芽白小卷蛾的防治,應以人工防治為主。幼蟲越冬部位集中在當年生新梢卷葉里和端部側芽旁。結合冬季果樹剪枝、徹底剪除蟲梢,集中燒毀,效果較好。發芽以后及時摘除蟲梢,可大大壓低蟲口基數,減少第一代為害;生物防治:有條件的果園,可在第一代卵盛期釋放赤眼蜂;藥劑防治:關鍵時期為越冬幼蟲出蟄轉移期和各代幼蟲孵化盛期,可用80%敵敵畏乳油或48%樂斯本乳油、25%喹硫磷、50%殺螟松、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功夫、或2.5%敵殺死乳油或20%速滅殺丁乳油3000~3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或52.25%農地樂乳油1500倍液、或50%敵百蟲1500倍液,或50%對硫磷1500倍液,以及其他菊酯類殺蟲劑或菊酯與有機磷復配劑。隔10~15天再噴1次,即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