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蟲名稱】:桃蛀螟
【學名】: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又名桃斑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在我國南、北果產區均有分布。
【寄主】:食性雜,寄主廣,為害桃、梨、蘋果、李、山楂等果樹,也可為害玉米、圓蔥、向日葵等農作物。
【形態特征】:為害特點,幼蟲蛀食果實和種子,受害果上蛀孔外堆積黃褐色透明膠質及蟲糞,常造成腐爛及變色脫落。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約12毫米,胸、腹及翅上均布有黑色斑塊,其前翅上有25~30個,后翅15~16個。雄蟲腹部末節黑色。? 卵:長0.6毫米,橢圓形,初產乳白色,漸變米黃色至暗紅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2~25毫米,頭部暗黑色,胸腹部顏色多變,有淡褐、淺灰、暗紅色等。各體節上有粗大的褐色毛片,腹部有4個。? 蛹:體長10~15毫米,初黃綠色后變紅褐色,腹部第5~7節前緣各有1列小刺,腹末有細長的曲鉤刺6根。
【發生特點】:桃蛀螟發生世代數因地域而不同,在河南一年發生4代。以老熟幼蟲結繭在果樹粗皮裂縫、桃僵果及玉米、向日葵殘稈穗軸內越冬。在河南,次年4月中旬老熟幼蟲開始化蛹。各代成蟲發生期為越冬代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一代6月初至7月上旬;第二代為8月上、中旬;第三代為8月下旬至9月上旬。
【生活習性】:成蟲晝伏夜出,對黑光燈和糖醋液趨性較強,喜食花蜜和吸食成熟葡萄、桃的果汁。喜在枝葉茂密處的果實上或相接果縫處產卵,1果2~3粒。卵期7-8天,幼蟲孵出后,在果面上作短距離爬行后,蛀果取食果肉,并有轉果為害習性。第一代幼蟲主要為害早熟桃和杏等核果類果實;第二代幼蟲則為害蘋果、梨及晚熟桃等。第三和第四代寄主分散,世代重疊。幼蟲為害至9月下旬陸續老熟并結繭越冬。
【防治方法】:1、清除越冬幼蟲:在每年4月中旬,越冬幼蟲化蛹前,清除玉米、向日葵等寄主植物的殘體,并刮除蘋果、梨、桃等果樹翹皮、集中燒毀,減少蟲源。? 2.果實套袋:在套袋前結合防治其他病蟲害噴藥 1次,消滅早期桃蛀螟所產的卵。?3.誘殺成蟲:在桃園內點黑光燈或用糖、醋液誘殺成蟲,可結合誘殺梨小食心蟲進行。??4.拾毀落果和摘除蟲果,消滅果內幼蟲。??5.噴藥防治:不套袋的果園,要掌握第一、二代成蟲產卵高峰期噴藥。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或用BT乳劑600倍液,或35%賽丹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 0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