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1)成蟲:體長8-12毫米,翅展18-30毫米。觸角,雄蛾雙櫛齒狀,雌蛾鋸齒狀。復眼深褐色。翅半透明,翅面具很多黑色絨毛。(2)卵:扁橢圓形,初產(chǎn)時白色,后變?yōu)樽虾稚�。由�?shù)十粒至百余粒組成卵塊。(3)幼蟲:老齡幼蟲20毫米,黃白色,肥胖粗短呈紡錘形。頭小,黑色。前翅背板有褐斑和橫紋,背線黑褐色,兩側(cè)各有近圓形黑斑10個。初孵幼蟲及越冬幼蟲為紫褐色。(4)蛹:長11-14毫米,初為黃白色,后變?yōu)楹诤稚M獗挥?層絲繭。北方梨區(qū)1年發(fā)生l代。多以2齡幼蟲在樹干及主枝的粗皮裂縫下結(jié)繭越冬。早春梨芽前萌動后開始出蟄,先危害花芽、花蕾和葉芽,以花芽被害最重�;ㄑ块_綻期為出蟄盛期,幼蟲多在芽縫內(nèi)取食,被害部位常流出黃褐色粘液。顯蕾時又危害花蕾。謝花后,梨樹展葉時,幼蟲轉(zhuǎn)移到葉片上危害,常將葉片縱卷成餃子狀蟲苞,潛伏其中潛食葉肉;1頭幼蟲可轉(zhuǎn)移危害7—8張葉片。蛹期l0天左右。華北梨區(qū)4月上、中旬開始出現(xiàn)成蟲,成蟲不善飛翔,易被振落,傍晚和夜間交尾、產(chǎn)卵。卵多產(chǎn)在葉背面,尤以老蟲苞附近的葉上居多。卵期7-8天。6月下旬出現(xiàn)第一代幼蟲,先群集,后分散在葉背危害,將葉片咬成篩網(wǎng)狀。幼蟲危害10天后,約在7月下旬轉(zhuǎn)到粗皮下結(jié)繭越冬。
【癥狀】:梨葉斑蛾又叫梨星毛蟲,幼蟲俗稱梨狗子。主要危害梨、蘋果、山楂、海棠、花紅、沙果等。幼蟲先食害花芽、花蕾。梨樹展葉后,幼蟲轉(zhuǎn)移危害嫩葉,先吐絲將葉片綴成卷筒,似餃子狀,然后潛入其中啃食葉肉。被害葉殘留一層表皮和葉脈,并逐漸變黃干枯,造成早期落葉。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早春刮除粗翹皮,消滅越冬幼蟲。成蟲發(fā)生期,于清晨搖樹振落捕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