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性】一年發生一代。以蛹生樹冠下1至18厘米土中越冬。翌年7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7月中、下旬為羽化盛期。成蟲晝伏夜出,趨光性較強,常產卵于葉背,單層排列,密集成塊。卵期約7天。8月上旬幼蟲孵化,初孵幼蟲群集葉背,啃食葉肉呈灰白色透明網狀,長大后分散危害,白天不活動,早晚取食,常把整枝、整樹的葉子蠶食光,僅留葉柄。幼蟲受驚有吐絲下垂的習性。8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幼蟲期。幼蟲5齡,幼蟲期平均40天,老熟后,陸續入土化蛹越冬。
【癥狀】:初齡幼蟲啃食葉肉,僅留表皮,呈羅底狀,稍大后把葉食成缺刻或僅殘留葉柄,嚴重時把葉片吃光,造成二次開花。
【病原】:成蟲體長22-25毫米,翅展49-52毫米,頭胸部淡黃白色,腹背雄蟲淺黃褐色,雌蛾土黃色,末端均淡黃色,復眼黑色球形。觸角黃褐色,絲狀,雌觸角背面白色,雄各節兩側均有微黃色茸毛。前翅銀白色,在近基部生1長圓形斑,外緣有6個橢圓形斑,橫列成帶狀,各斑內端灰黑色,外端茶褐色,中間有黃色弧線隔開;翅中部有淡黃色波浪狀線4條;頂角上具兩個不明顯的小黑點。后翅淺黃白色,近外緣處生1褐色橫帶,有些雌蟲消失或不明顯。卵球形,直徑約l毫米,初淡綠后變灰色。幼蟲體長55毫米左右,被灰黃長毛。頭、前胸盾、臀板均黑色。胴部紫黑色,背線和氣門線及胸足黑色,亞背線與氣門上、下線紫紅色。體側氣門線上下生有多個淡黃色的長毛簇。蛹長20-23毫米,暗紅褐色至黑紫色。中胸背板后緣具9個缺刻,腹部末節背板光滑,前緣具7個缺刻,腹未有臀棘6根,中間2根較大,外側2個常消失。生活史及習性年生1代,以蛹在樹冠下的土中越冬,翌年7月上旬開始羽化、中下旬進入盛期,多在夜間羽化,雨后的拂曉出土最多,成蟲白天隱蔽在樹葉叢中或雜草堆中,傍晚至夜間活動,趨光性強。羽化后經數小時或數天交配,隔1-3天產卵,卵多產在樹體東北面的中、下部枝條的葉背,數十粒或百余粒密集成塊,每雌平均產卵300粒,多的600粒,卵期6-13天。初孵幼蟲多群聚葉背,不吃不動,早晚和夜間或陰天群集葉面,頭向葉緣排列成行,由葉緣向內啃食。低齡幼蟲遇驚擾或震動時,成群吐絲下垂。3齡后逐漸分散取食或轉移為害,白天多棲息在葉柄或枝條上,頭尾翹起,狀似小舟,故稱舟形毛蟲。幼蟲共5齡,幼蟲期3l天左右,4齡前食量小,4齡后食量劇增,常把葉片吃光。幼蟲老熟后沿樹干爬下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 冬、春季結合樹穴深翻松土挖蛹,集中收集處理,減少蟲源。
2. 燈光誘殺成蟲。因害蟲成蟲具強烈的趨光性,可在7、8月份成蟲羽化期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
3. 利用初孵幼蟲的群集性和受驚吐絲下垂的習性,少量樹木且蟲量不多,可摘除蟲葉、蟲枝和振動樹冠殺死落地幼蟲。
4. 藥劑防治。低齡幼蟲期噴1000倍20%灰幼蟲脲懸劑。樹多蟲量大,可噴500至1000倍的每毫升含孢子100億以上的Bt乳劑殺較高齡幼蟲。蟲量過大,必要時可噴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500倍液或20%菊花乳油2000倍液均有效。
5. 人工釋放卵寄生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