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葉腫瘦蠟(Briophyespyri)屬蜱螨目,癭螨科。異名梨潛葉壁虱、梨葉腫病、梨葉疹病等。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山西、寧夏、陜西、青海、新疆、四川等省(區)梨區都有發生。
【為害特點】
成蟲、若蟲均可為害,主要為害嫩葉,嚴重發生時,也能為害葉柄、幼果、果梗等部位。被害葉初期出現谷粒大小的淡綠色疤疹,而后逐漸擴大,并變為紅色、褐色,最后變成黑色。疤疹多發生在主脈兩側和葉片的中部,常密集成行,嫩葉疙疹多時,使葉正面明顯隆起,背面凹陷卷曲,嚴重時葉片早期脫落。削弱樹勢,影響花芽形成。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約0.25mm,圓筒形,多為白色、灰白色、或稍帶紅色。足2對生于體前端。體具許多環狀紋;尾端具2根長剛毛。卵很小、卵圓形,半透明。若蟲與成蟲相似,身體較小。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多代,以成蟲于芽鱗片下越冬。春季梨展葉后,越冬成蟲從氣孔侵入葉片組織內,使葉組織腫起。—般5月上旬開始出現疙疹,5月中、下旬發生最重。6月高溫季節,不利其繁殖,為害減輕。9月份成蟲從葉內脫出,潛入芽鱗片下越冬。
【防治方法】
1、及時摘除蟲葉、清除落葉和樹上枯枝,集中銷毀。
2、花芽膨大時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含油量3%的柴油乳劑,有較好的效果,春夏季發生為害期,可噴布下列藥劑:2%阿維菌素乳油2500—3500倍液;5%氟蟲脲乳油1500—3000倍液;50%溴螨酯乳油2000倍液;5%噻螨酮乳油1000—2000倍液。發生嚴重時,可間隔7—10天再噴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