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2~14毫米,暗紫銅色,頭部全長與鞘翅縱長相似,雄蟲頭管先端向下彎曲;雌蟲頭部較直。卵橢圓形,長 1.5毫米左右,表面光滑,初乳白色,漸變乳黃色。幼蟲體長12毫米左右,乳白色,體表多橫皺,略向腹面彎曲,頭部小,大部縮入前胸內。蛹體長9毫米左右,初乳白色,漸變黃褐至暗褐色,外型與成蟲相似,體表被細毛。
【為害特點】 成蟲、幼蟲都為害,成蟲取食嫩芽,啃果皮果肉;并于產卵前咬傷產卵果的果柄,造成落果。幼蟲于果內蛀食,使被害果皺縮或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
【生活習性】 絕大部分1年1代,以成蟲潛伏在蛹室內越冬;有少數個體2年發生1代。越冬成蟲在梨樹開花時開始出土,梨果拇指大時出土最多,以5月下旬~6月中旬為盛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此期落果較為嚴重。梨品種之間受害程度不同,香水梨受害最重,鴨梨、白梨稍輕。
【防治方法】 1.藥劑防治:在常年蟲害發生嚴重的梨園,越冬成蟲出土始期尤其雨后,樹上防治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隔10~15天再噴1次。2.人工防治:利用成蟲假死習性,清晨在樹下鋪布單或塑料薄膜,捕殺振落成蟲。此法應著重在成蟲交尾、產卵之前和雨后成蟲出土時比較集中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