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玉米銹病主要侵害玉米葉片,嚴重時也可侵染果穗、苞葉乃至雄花。發病初期在葉片基部和上部主脈及兩側,散生或聚生淡黃色斑點,后突起形成紅褐色皰斑,即病原夏孢子堆。后期病斑形成黑色皰斑,即病原冬孢子堆。玉米銹病發生嚴重時,葉片上布滿孢子堆,造成大量葉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飽滿,導致減產,輕者減產10%-20%,重者達30%。更重時,造成葉片從收害部位折斷,全株干枯。
病原:病原為立枯絲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在南方,病原銹菌以夏孢子輾轉傳播,完成其病害周年循環,不存在 越冬問題。在北方,病原銹菌以冬孢子越冬,冬孢子萌發產生的擔孢子成為初侵染接種體,借氣候傳播侵染致病,發病后,病部產生的夏孢子作為在侵染接種體。除本地菌源外,北方玉米銹病的初侵菌源還來自南方通過高空遠距離傳播的夏孢子。通常早熟品種易發病,馬齒型品種較抗病。當氣溫在20-30度,陰雨天較多,相對濕度在95%以上時,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偏施、過施氮肥的植株發病重。
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雜交品種,合理密植。(2)加強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適時噴施葉面營養劑提高植株抗病性;適度用水,雨后注意排漬降濕。(3)及時施藥預防控病。藥劑防治以制種田和留種田塊為重點。在植株發病初期噴施25%粉銹寧可濕粉或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8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或50%超微硫磺懸浮劑3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濕粉或25%敵力脫乳油3000~4000倍液,2~3次,隔10天左右一次,交替施用,噴勻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