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6-8毫米,翅展18-25毫米。頭黃褐色,下唇須很長,向前伸;前翅黃至淡黃色,具光澤,基斑、中帶、端紋褐或深褐色,中帶由前緣1/3處斜伸至后緣l/2處;端紋較寬大,外緣界限不清,外緣區呈黃褐或褐色帶。后翅褐色。幼蟲體長18-26毫米,淡綠色。頭黑褐色,背線深褐色,背線兩側每節各具2個暗色毛瘤。蛹長7-8毫米,紡錘形,紅褐或褐色。
二、發病特點
東北地區年生l代,以幼齡幼蟲于地表落葉、雜草等被物下結繭越冬。4-5月寄主發芽后,越冬幼蟲陸續出蟄,爬到寄主芽、葉上取食為害。低齡時多于梢頂幼葉簇中吐少量絲潛伏其中為害,稍大便吐絲卷葉為害。食料不足時常轉移為害。至6-7月間陸續老熟,于卷葉內結繭化蛹,蛹期5-15天。成蟲發生期為6月中旬-8月上旬。成蟲晝伏夜出,羽化后不久即交配、產卵。卵多產于葉上。每雌產卵量150-250粒。卵期8-15天。幼蟲孵化期6月下旬-8月中旬。孵化后經過一段時間取食便陸續潛入越冬場所結繭越冬。
三、防治方法
(1)幼蟲卷葉后,可摘除卷葉,消滅幼蟲。
(2)成蟲產卵盛期或幼蟲孵化盛期噴灑21%滅殺斃乳油4000倍液或30%氧樂氰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90倍液、40%樂果乳油l0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0%氯·馬乳油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6000-8000倍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