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主要危害葉片和花梗。發病初期葉片、花梗尖端先開始變色,以后逐漸向下發展,致植株局部或全部枯死,僅留新葉。病部可見棉絮狀菌絲纏繞及由菌叢糾結成的黃白色至黃褐色或茶褐色菜籽狀小菌核。幼嫩菌核乳白色或黃白色;老熟菌核茶褐色,致密堅實,表面光滑,易脫落。
病原: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亞門大蒜核盤菌Sclerotinia allii Sawada侵染引起。
發病規律:主要以菌核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或病部菌絲與健株直接接觸后侵染發病。在南方溫暖地區,病菌有性階段不產生或少見,主要以菌絲體和小菌核越冬。翌年小菌核萌發伸出菌絲或患部菌絲通過接觸侵染擴展。病菌喜低溫高濕環境,發病最適宜氣候條件為溫度15~20℃,相對濕度85 %以上。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露地栽培蔥小菌核病的主要發病盛期3~5月。蔥小菌核病的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至采收期。地勢低洼、積水嚴重、雨后受澇、偏施氮肥、過度密植的田塊發病重。年度間通常雨水頻繁的年份或季節易發病重。
防治措施:①選用抗病品種:根據各地市場特點、消費習慣引種抗病新品種。
②輪作換茬:發病地與非蔥蒜類蔬菜輪作2~3年,避免連年種植。
③加強管理:清溝排水、防止田間積水;合理密植、防止種植過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及時清除病葉、集中深埋或銷毀。
④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保護。藥劑可選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1次,連用2~3次,具體視病情發展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