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紋夜蛾,主要為害白菜、甘藍、蕹菜、蓮藕、芋頭、紅薯、花生、煙草、紫云英、苕子、田菁等。
【形態特征】:此蟲屬鱗翅目夜蛾科。成蟲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灰白色叢摶,腹部背面有暗褐色叢毛。前翅灰褐色,從前緣基部斜向后方臀角有一條白色寬斜紋帶,其間有2條縱紋(雄蛾不明顯),后翅灰白色,僅翅脈和外緣呈暗褐色,腹部暗灰色,末端叢生長毛。卵粒饅頭形,直徑0.5毫米,初產時黃白色,近孵化時暗灰色,卵面有細的縱橫脊紋;卵產成塊,2~3層重疊成橢圓形卵塊,外覆黃色絨毛。幼蟲圓筒形,蟲體肥胖,大多數是黑褐色和暗褐色,少數是淡灰綠色,背線和亞背線黃色。中胸到第九腹節背面各有一對三角形的黑斑,其中在第一節、第八腹節的最大,中、后胸的黑斑外側有黃白色小點。如體色較深的個體,腹部各節黑斑外側也有這樣的小點。氣門黑色,氣門線下方有污黃色縱帶。蛹體圓筒形,赤褐色到暗褐色。腹部氣孔后緣鋸齒狀,第四節到 第七節背面近前緣處密布小刻點,末端有一對臀棘,基部分開。
【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
斜紋夜蛾在廣西一年發生 7~8代,有三個主要為害期,即5月份的第二代,主要為害遲熟甘藍及其他蔬菜,也為害蓖麻、田菁和其他春種作物;7~9月份的第三代、第四代主要為害蓮藕、芋頭、蕹菜、甘薯等;11~12月份的第七代主要為害甘藍和其他秋、冬種的菜類。此外,有些年份3~4月間,第一代主要為害春種蔬菜和苕子、紫云英等綠肥。
斜紋夜蛾一般以蛹 在土壤中過冬,在桂南、桂西一帶,冬季繼續發育繁殖,12月至翌年1月間就有成蟲出現。
成蟲多在每天下午羽化后于植株茂密處、雜草叢生中及土縫內隱藏,傍晚外出活動、交尾,其中以午夜活動最盛,成尾后次日晚上產卵;成蟲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喜食糖醋和發醇物。卵產成塊,多在葉背的葉脈交叉處,每只雌蛾可產卵3~5塊,每塊200~300粒,多的可達1000粒,卵粒重疊排列成3層,上蓋有雌蛾腹部末端的絨毛。初孵化的幼蟲有吐絲隨風飄蕩的習性;3齡前群集在寄主葉背,取食葉肉,只剩下表皮和葉脈,使葉片變成枯黃白色、半透明的薄膜,如篩網狀;3齡后分散取食,白天躲在心葉中或寄主附近的土塊下,傍晚至次日早晨日出前或陰雨天爬到葉上取食,被害葉片呈不規則的孔洞;5~6齡幼蟲,食量大增,葉片被咬成缺刻,甚至吃光,田間蟲口密度大時,會造成毀滅性災害。幼蟲畏光,大齡蟲有假死性,當食料不足時還有群適和擴散為害的特性。老熟幼蟲在被害作物下入土約30毫米處作橢圓形土室化蛹,當遇到土壤板結,便在土表的枯枝落葉下化蛹。
斜紋夜蛾喜溫愛濕,氣溫在28~30℃,土壤濕潤、肥沃,作物生長茂盛,田間濕度大,有利其發育繁殖,一般在5~9月高溫多雨時,發生為害最重。
斜紋夜蛾的天敵,有黑卵蜂、赤眼蜂,小繭蜂、廣大腿蜂、姬蜂、蜘蛛等,對此蟲的發生有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1)誘殺成蟲:根據當地蟲情測報,在成蟲盛發期是用黑光燈或燈光誘殺成蟲。也可用糖醋液誘殺成蟲。做法是: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敵百蟲晶體1份,調勻后裝在盆或罐中(盆或罐離地0.6~1米)。置于田間,可誘殺大量成蟲。
(2)人工消滅卵和初孵幼蟲:在各代盛卵期,深入田間調查,采摘卵塊,集中消滅。幼蟲孵化期發現新網狀被害葉,背面必有群集幼蟲,可人工摘除并殺死幼蟲。
(3)藥劑防治:掌握在幼蟲低齡期施藥,可用滅殺斃乳油6000~8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5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噴霧。每10天噴1次,連續2次。噴藥宜在早晨或下午5時以后進行,防治效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