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1~14毫米,寬6~8毫米,體深藍色帶紫,有綠色閃光;背面中間寬,稍扁平,頭尾較窄,臀板無毛斑;唇基梯形,觸角9節,棒狀部3節,前胸背板弧拱明顯;小盾片短闊三角形,大;鞘翅短闊,后方明顯收狹,小盾片后側具1對深顯橫溝,背面具6條淺緩刻點溝,第2條短,后端略超過中點;足黑色粗壯,前足脛節外緣2齒,雄蟲中足2爪大爪不分裂。卵近球形,乳白色。幼蟲體長24~26毫米,彎曲呈“c”型,頭黃褐色,體多皺褶,肛門孔呈橫裂縫狀。蛹裸蛹,乳黃色,后端橙黃色。
【主要危害作物】: 成蟲為害草莓、黑莓、大豆及其他豆類、玉米、高粱、板栗、蘋果、山楂、棉花等,是花期重要害蟲。幼蟲為害大豆、花生、甘薯、玉米等根部。
【生物學特性及發生消長規律】:
年生一代,以末齡幼蟲越冬。由南到北成蟲于5~9月出現,白天活動,安徽8月下旬成蟲發生較多,成蟲善于飛翔,在一處為害后,便飛往另處為害,成蟲有假死性和趨光性。其發生量雖不如小青花金龜多,但其為害期長,個別地區發生量大,有潛在危險。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成蟲數量較多時,可以噴施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10%吡蟲淋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進行防治。幼蟲防治詳見“蠐螬”章節。
農業防治措施:秋季作物收獲后深翻土地,殺死蠐螬或使土壤中的蠐螬被天敵啄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