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 | 蘋果 | 葡萄 | 番茄 | 黃瓜 | 辣椒 | 柑橘 | 更多.. |
如何防治龍眼荔枝蝽 |
![]() |
荔枝蝽是我國荔枝、龍眼產區最普遍發生為害的害蟲。成蟲、若蟲刺吸幼果果柄、花穗、嫩梢、導致落果、落花、凋萎。遇驚擾時射出臭液自衛,臭液觸及人的眼睛或皮膚、刺激引起辣痛,射在嫩葉、花穗、果殼上可致局部枯焦。 【龍眼荔枝蝽形態特征】: 成蟲體盾形,黃褐色腹面敷有白色蠟粉,但越冬后經交尾蠟粉殘缺,因此可據腹面蠟粉的完整或殘缺區分當年羽化的新成蟲或去年越冬后經過交尾的舊成蟲。新成蟲抗藥性強,而舊成蟲抗約性弱。 雌成蟲體形般較雄蟲略大,腹部末節腹面中央開裂、雄蟲腹部背面末節有一凹下的交尾構造,可用來識別。臭腺開口于胸部腹面中足基部側后方。卵近圓桶形,多淡綠色、少數黃色,隨著胚胎發育漸變灰褐色。卵粒常14個排列成塊產于葉片背面。 若蟲共五齡。一齡時體形橢圓,體色從初孵時的鮮紅色漸變深藍,復眼深紅色;從二齡開始體形變長方形,橙紅色,外緣灰黑色;三齡蟲體長10~12毫米,胸部背面隱約可見翅芽,四齡時體長14~16毫米,中胸背側翅芽明顯,五齡蟲體長l8~20毫米,體色較前各齡略淺,翅芽更長,將羽化時體披蠟粉。臭腺開口于腹部背面4~5節間和5~6節間,各一對。三齡以上的若蟲抗藥性顯著增強,五齡期最強。 【龍眼荔枝蝽發生規律】: 荔枝蝽一年只發生1代,以當年羽化,性未成熟的成蟲于樹冠較濃密的背風面的葉叢背面越冬。翌年3月春分前后恢復活動,在新梢、花穗上取食交尾,交尾時間長,受精率高,所以孵化率高。交尾1~2天后即開始產卵,4~5月間是產卵盛期,至10月上旬仍可見個別卵塊。雌蟲一生可產卵5~10塊,每塊14粒,多產在葉背,卵期長短、發育快慢與氣溫呈負相關,一般7~19天。若蟲4月初開始孵化,初孵若蟲有群集性,經數小時后即分散取食。清明后常見若蟲在花果穗上刺為害。若蟲有假死性,受驚擾時下墜,但不久又可爬回樹上,在一定條件下可利用其假死性進行人工捕殺。若蟲盛期常與荔枝花果盛期相遇,為害致嚴重落花落果。6月間當年新成蟲陸續羽化,而去年越冬的舊成蟲亦于此期間相繼死亡。新舊成蟲可以腹面白粉之厚薄、完整或殘缺區別。7、8月以后,若蟲逐漸少見,新成蟲多見于新梢多發的樹上取食,補充營養,積累脂肪以備過冬、這期間抗藥性強,不宜施藥。越冬后,恢復活動,重上枝梢花穗取食交尾的同時,卵巢中的卵子相繼發育成熟,體內的脂肪不斷轉化為卵黃蛋白,此時自然抗藥性能顯著下降,是進行化學防治施藥的關鍵時機、而且消滅成蟲于產卵前,可減少若蟲在果期的為害。 【龍眼荔枝蝽為害癥狀】: 成蟲、若蟲均刺吸嫩枝、花穗、幼果的汁液,導致落花落果。其分泌的臭液觸及花蕊、嫩葉及幼果等可導致接觸部位枯死,大發生時嚴重影響產量,甚至顆粒無收。 【龍眼荔枝蝽防治方法】: 1、防治適期。4月上中旬荔枝蝽蟓進入交尾產卵高峰期,5月份將出現大量若蟲,在1-2齡若蟲盛發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 2、藥劑防治。⑴10%高效滅百可乳油5000倍液;⑵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加5%阿維菌素3000倍液;⑶48%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⑷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噴霧;⑸40%氧化樂果1000倍液加20%殺滅菊酯2000倍液噴霧。 |
![]() |
相關作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