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蚜蟲形態(tài)特征】:
體長1.5~4.9毫米,多數(shù)約2毫米。有時被蠟粉,但缺蠟片。觸角6節(jié),少數(shù)5節(jié),罕見4節(jié),感覺圓圈形,罕見橢圓形,末節(jié)端部常長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喙末節(jié)短鈍至長尖。腹部大于頭部與胸部之和。前胸與腹部各節(jié)常有緣瘤。腹管通常管狀,長常大于寬,基部粗,向端部漸細,中部或端部有時膨大,頂端常有緣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紋或端部有網紋,罕見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見腹管環(huán)狀或缺。尾片圓椎形、指形、劍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圓。表皮光滑、有網紋或皺紋或由微刺或顆粒組成的斑紋。體毛尖銳或頂端膨大為頭狀或扇狀。有翅蚜觸角通常6節(jié),第3或3及4或3~5節(jié)有次生感覺圈。前翅中脈通常分為3支,少數(shù)分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脈2支,罕見后翅變小,翅脈退化。翅脈有時鑲黑邊。
【芒果蚜蟲發(fā)生規(guī)律】:
蚜蟲繁殖力強,全國各地均有發(fā)生。長江流域一年可發(fā)生20至30代,多的可達40代。只要條件適宜,可以周年繁殖和為害。主要以卵在越冬作物上越冬,溫室等保護設施內冬季也可繁殖和為害。蚜蟲還可產生有翅蚜,在不同作物、不同設施間和地區(qū)間遷飛,傳播快。蚜蟲繁殖的最適溫是18至24攝氏度,25攝氏度以上抑制發(fā)育,空氣濕度高于75%不利于蚜蟲繁殖。因此,在較干燥季節(jié)為害更重。蚜蟲對黃色、橙色有很強的趨向性。但銀灰色有忌避蚜蟲的作用。
【芒果蚜蟲為害癥狀】:
以成蟲、若蟲均集中于嫩梢、嫩葉的背面,花穗及幼果柄上吸取汁液,引起卷葉,枯梢,落花落果,影響新梢伸長,嚴重時導致新梢枯死。蚜蟲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影響光合作用,影響果實的品質。
【芒果蚜蟲防治方法】:
1、利用天敵防治蚜蟲。蚜蟲的天敵有瓢蟲、食蚜蠅、草蛉、蜘蛛、步行甲等,施藥時選用選擇性較強的農藥,減少殺傷天敵。
2、藥劑防治。蚜蟲大量發(fā)生期可用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功夫3000倍液葉面噴施,施藥間隔7~10天,施藥次數(shù)為2~3次,注意藥劑的輪換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