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特點】 若蟲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成蟲刺吸枝干,產卵造成植物枝干枯死。
【寄主】 櫻花、元寶楓、槐樹、榆樹、桑樹、白蠟、桃、柑橘、梨、蘋果、櫻桃、楊柳、洋槐等。
【形態特征】 成蟲體色漆黑,有光澤,長約46mm,翅展約124mm;中胸背板寬大,中央有黃褐色“X"形隆起,體背金黃色絨毛;翅透明,翅脈淺黃或黑色,雄蟲腹部第1-2節有鳴器,雌蟲沒有。欒橢圓形,乳白色。若蟲形態略似成蟲,前足為開掘足,翅芽發達。
【生活習性】 黑蚱蟬數年完成一代,以在寄主植物組織內的卵和在土壤中的若蟲越冬。越冬卵于次年5月陸續孵化。一齡若蟲落地入土,一般以土深20厘米以內,沿樹根營造土室,以吸食樹根的汁液為生。越冬后的末齡若蟲,在翌年初夏雨后的夜晚出土爬上果樹,攀附近在樹干、枝葉上或其他適宜的部位,不久即可羽化為成蟲。羽化時蛻出最后的一層皮(稱“蟬蛻”)仍留在原若蟲的攀附處上。每年4月底至9月可見成蟲發生。在廣西于5-6月為成蟲盛發期,成蟲喜歡在樹干上群集鳴叫,一旦受驚動即迅速飛逃。6-7月為產卵盛期,卵多產于直徑為4-5毫米的末級梢和查穗枝梗上,產卵時將產卵器插入枝條組織內,形成卵窩10多個,卵窩沿枝和樣縱列或不規則螺旋狀向上。卵期約300多天。雌成蟲壽命60-70天。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秋、冬季結合果園翻土,殺死部分若蟲。收果后,結合果樹修剪,剪除枯死的枝條和枯死的果穗,減少蟲源。在若蟲出土羽化前,可用尼龍薄膜圍包樹桿,減少若蟲上樹羽化,并掌握若蟲出土羽化期,在傍晚和清晨進行捕殺。在成蟲羽化盛期,利用成蟲在夜間群集棲息樹下的習性,可舉火把照明并搖動樹體,成蟲即趨光撲火,以捕殺之。白天成是喜群集在樹上鳴叫,可用長桿的網兜捕殺成蟲。(2)藥劑防治:對蟲口密度較大的果園,在成蟲盛發期,早上噴灑20%滅掃利乳油15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或2.5%功夫乳油2000-2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可獲良好防治效果。(3)生物防治:果園中此蟲天敵有多種,應注意保護。(4)注意總是果園周圍不種或少種苦楝樹。附近的柑桔園如有此蟲為害也要加強防治和管理,以減少蟲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