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常造成爛葉、爛果,對產量影響很大。幼苗受害,莖基部出現凹陷病斑,上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條件適宜時,病斑迅速擴展,莖基部縊縮變細,造成幼苗猝倒或立枯。葉片受害,先在下部葉片上出現蒼白色圓形斑點,而后擴大為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變褐色,中間淺褐色或灰白色,有輪紋,后期病斑上輪生大量小黑點,最后病斑連片,常干裂、穿孔,葉片枯萎、脫落。莖部產生水浸狀梭形病斑,而后逐漸擴大為暗褐色中央灰白色的干腐狀潰瘍斑,其上散生小黑點,后期皮層脫落,露出木質部,容易折斷。病斑較多時,可連結成大的壞死區域。果實發病,表面產生圓形或橢圓形凹陷斑,淡褐色至深褐色,其上布滿同心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病斑不斷擴大,可達半個果實。發病嚴重時,果實上布滿病斑并相互連接,天氣潮濕時病果極易腐爛,有時干縮成僵果
而不脫落。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土表病殘體上或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越冬。通常病菌在種子上可存活2年,在土表病殘體上可存活2年以上,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播種帶菌種子,能引起幼苗直接發病,土壤帶菌能引起基部潰瘍。植株感病,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昆蟲及農事操作進行傳播和重復侵染。種子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 病菌發育最適溫度為28~30℃,相對濕度高于80%,連續陰雨,高溫高濕條件下病害容易流行。植株生長衰弱,多年連作,通風不良、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幼苗瘦弱、偏施氮肥時發病嚴重。
防治措施: ①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一般長茄比圓茄抗病,青茄比紫茄抗病。提倡營養缽育苗,選2年以上未種過茄子的塊作苗床,有條件的可進行無土育苗。盡可能早播種、早定植,使茄子生育期提前,減少茄子生長后期與褐紋病發生適期重疊的時間。苗期或定植前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l~2次。要多施腐熟優質有機肥,一般要求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有機肥4000千克,配合雞糞 5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鉀25千克一起混合發酵后施入田間,然后深翻。及時追肥,提高植株抗性。夏季高溫干旱,適宜在傍晚澆水,以降低地溫。雨季及時排水,防止地面積水,以保護根系。適時采收,發現病葉、病果及時摘除。
②種子消毒
播種前用55~60℃溫水浸種15分鐘,撈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卻后再浸種6小時,而后催芽播種。也可用種子重量0.1%的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③苗床消毒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每平方米10克,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克,拌細土2千克制成藥土進行床土消毒,下鋪上蓋,即用1/3藥土鋪底,播種后,將剩余藥土覆在種子上。
④藥劑防治
進入結果期開始噴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