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廣東一年發生6個世代,在廣西南部年發生6代以上,世代重疊;主要以成蟲在原蛀道內越冬,也有部分幼蟲和蛹越冬。翌年2月中、下旬氣溫回升后,越冬成蟲外出活動,并鉆蛀為害,形成新的蛀道。4月上旬開始產卵。每代成蟲羽化后在原坑道內棲息7天左右即鉆出蛀道,尤其晴天午后出孔活動較活躍。出孔后的成蟲多在1-2年生枝條的葉痕和分叉處蛀入,形成蛀道,蛀孔圓形,直徑約2毫米,孔口常有木屑堆積。成蟲從出孔到重新入侵約需10分鐘至3小時,從入侵到完成坑道需12-36小時。蛀道可深達木質部,呈缺環狀水平坑道。卵產在坑道內,卵歷期約6天,幼蟲生活在母坑道中,老熟幼蟲在原坑道中化蛹,蛹歷期4-5天。一般于11月中、下旬開始越冬。該蟲主要為害老、弱的荔枝、龍眼樹,以1-2年生的枝條受害較嚴重。不加管理的荔枝園受害最普遍。一年中的花穗期、果期、秋梢期該蟲種群數量較低,采果后和秋梢老熟后蟲口密度較高。
【癥狀】:茶材小蠹(XyleborusrornicatusEichhoff),屬鞘翅目小蠹科。別名茶枝小蠹。此蟲分布在廣西、廣東、海南、臺灣、四川、云南等省區;寄主植物除荔枝、龍眼外,還有茶、樟、柳、蓖麻、橡膠樹、可可等到。為害特點成、幼蟲在長勢差的寄主植物上鉆蛀為害,多成環狀坑道,影響養分運輸,使樹勢削弱,降低產量和品質。其特點是外觀為直徑2mm的小圓孔,孔口處常有細碎木屑,濕度大時,孔口四周有水漬。受害重寄主植物成片毀滅。成蟲:雌成蟲體長2.5毫米左右,圓柱形,全體黑褐色。頭部延伸呈喙狀。復眼腎形。觸角膝狀,端部膨大如球。前胸背片前緣圓鈍,并有不規則的小齒突,后緣近方形平滑。鞘翅舌狀,長為前胸背片的1.5倍,翅面有刻點和茸毛,排成縱列。雄成蟲體長1.3毫米,黃褐色,鞘翅表面粗糙,點刻與茸毛排列不很清晰。卵:長橢圓形,長徑約0.6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將孵時淡黃白色。幼蟲:末齡幼蟲體長約2.4毫米,乳白色。前端較小,后端稍大,體肥壯,有皺紋。胸足退化,腹足僅留痕跡。蛹:雌蛹體長約2.5毫米,初蛹時乳白色,隨后逐漸變化呈淡黃褐色,口器、復眼和翅端顏色較深。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加強水肥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每次梢期要合理用肥,以促進新梢生長粗壯,減少小蠹侵害。采果后至冬季,結合果樹修剪和冬季清園,剪除蟲害枝。對受害嚴重的果株,實行重施肥、重全修剪,以減少蟲源,使樹體更新復壯。
①加強施肥管理,特別要增施氮肥,增強樹勢。
②采后修剪蟲枝、弱枝,避免蟲枝上長出弱枝再度受害,并及時清園,將帶蟲枝清出園外燒毀。緊接在地面及己修剪枝干噴滴滴畏1000倍液1次,消滅散落外出的成蟲。
③必要時可以于越冬代成蟲外出時噴藥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