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規律 】:幼蟲在皮下取食,孵化后,在樹干皮下向下蛀食,蛀害范圍約在地面下17cm以內。如遇根部,則沿根而下,可深達33cm以上。幼蟲在蛀入木質部以前,在皮下蛀食,呈狹溝狀,及達地平線以后,才向樹干基部周圍擴展遷回蛀食,形成不規則樹液溢出,目標明顯。30天后蛀入木質部深2~3cm,就向上蛀,蛀道、蟲道中充滿蟲糞。9月下旬后,絕大部分幼蟲,轉頭向下,按原道向下移動,至蛀入孔后,再開辟新蟲道,并在其中危害和越冬。整個幼蟲期長達300天,蟲道長達50~60cm,還有部分蟲道在表皮盤旋或環狀蛀食,致使花木當年枯萎死亡。翌年3~4月化蛹,蛹期3.0~4.5天。
【形態特征】:成蟲:體黑色而有光澤,具小白斑,體長19~39mm。頭部和體腹面被銀灰色和部分呈灰色細毛,不形成斑紋。觸角第3~11節每節基部有淡藍色環。雄蟲觸角超過身長1倍。雌蟲則稍長于體。前胸背中瘤明顯,側刺突粗壯。小盾片及足的跗節被淡青色細毛。鞘翅基部密布顆粒,鞘翅表面分布許多白色細絨毛組成的斑點,呈不規則排列。
卵:長橢圓形,長5~6mm,乳白色,孵化前為黃褐色。
幼蟲:淡黃白色,老熟幼蟲體長45~67mm。前胸背板前方左右各有一黃褐色飛鳥形斑紋,后方有1塊黃褐色“凸”字形大斑紋,略隆起。胸足退化,消失。中胸腹面、后胸及腹部第1~7節背、腹兩面均具有移動器。背面的移動器呈橢圓,中有橫溝,周圍呈不規則隆起,密生極細刺突。
蛹:體長約30mm,長橢圓形乳白色,老熟時黑褐色。觸角細長,卷曲,體形與成蟲相似。
【生活習性】:江蘇、浙江、上海等地1年發生1代,個別地區3年2代或2年3代。以幼蟲在被害寄主基部木質部或根內越冬。多數地區成蟲自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出現,5、6月羽化盛期,至8月下旬,個別地區9月上中旬仍可見到成蟲。成蟲羽化后在蛹室停留4~7天,待身體變硬后才從羽化孔爬出,咬食寄主嫩枝皮層、葉片等作補充營養。過10~15天后才進行交配。1天之中成蟲在黃昏前后交尾、產卵,破曉時亦較活躍,中午多停息枝干、主干休息、交尾,經8~15天產卵,以5月底至6月中旬為產卵盛期,卵多產于樹干離地面5cm范圍內,多數產于33~67cm高處。產卵前雌蟲用上顎咬破樹干皮層,呈一橫向聯合溝,深達木質部的刻槽,再將產卵管插入刻槽1邊,在樹皮夾縫中產卵。每刻槽產卵1粒,產卵分泌膠物質封口,產卵處皮層隆起,裂開,外可見呈“L”或呈“┴”形傷口,表面濕潤,并有泡沫溢出。每雌一生產卵23~32粒,最多可產70余粒。產卵期長達30天左右,卵期為9~14天。成蟲壽命30~60天。
【防治方法】:①成蟲盛發期,在晴天中午捕殺,在6~7月成蟲產卵后初孵幼蟲盛發階段,用小刀及時刮除蟲卵(危害處有流膠,容易識別),過9~10天再進行刮殺上次漏網的幼蟲。②冬春季若發現樹干基部排出有新鮮蟲糞的植株,先用鐵絲排除蟲糞,然后用棉球蘸20%樂果乳劑塞入排糞孔,再用泥土將孔口封閉,15天后再度毒殺越冬幼蟲。③加強園林管理,合理疏枝修剪,使樹體通風透光,降低產卵量。對天牛歷年危害的老樹、樹枝尚殘留很多幼蟲的,應及早伐除燒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