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茶黃毒蛾發生規律】:
多代性,各地發生代數有差異。在湖南一年發生3代,以卵塊在老葉背面越冬。各代幼蟲發生為害期分別在4~5月,6~7月,8~10月。一般以春、秋兩季發生重。幼蟲老熟后在茶叢根際落葉土表下結繭化蛹。雌蛾產卵于老葉背面。幼蟲6-7齡,具群集性,3齡前群集性強,常數十頭至數百頭聚集在葉背取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上表皮呈半透明黃綠色薄膜狀。3齡后開始分群遷散為害,咬食葉片呈缺刻。幼蟲老熟后爬至茶叢根際枯枝落葉下或淺土中結繭化蛹。成蟲有趨光性。
【橙子茶黃毒蛾形態特征】:
(1)成蟲:雌蛾體艮8~1 3毫米,翅展26~36毫米,琥珀色;前翅除前緣、翅尖和臀角外,均密布有深 褐色鱗片。頂角黃色區內有黑點2個。后翅除外緣和緣毛外,均散生茶褐色鱗片。腹來具黃色毛叢。雄蛾較小,體長6~10毫米,翅展20-28毫米;黃褐至深茶褐色,有季節性變化;前翅前緣、翅尖及臀角黃褐色或淺茶褐色;腹末無叢毛。
(2)卵:扁球形,直徑約0.8毫米,高0.5毫米,黃白色;卵塊橢圓形,數十粒至百余粒集成一起,上覆有黃褐色厚絨毛,長8~12毫米,寬5~7毫米。
(3)蟲:不同齡的歐出,形態有些不同。末齡幼蟲體長20毫米,頭部褐色,體黃色,圓筒形;胸部三節 較細,體背面兩側各有兩條褐色帶狀線。各體節背和側方有幾個黑色毛瘤,瘤上簇生黃色毒毛。 (4)蛹:圓錐形,長7-10毫米,黃褐色,末端有鉤狀刺一束,約20多根;蛹外有絲質薄繭;繭黃色,長12-14毫米。
【橙子茶黃毒蛾為害癥狀】:
以幼蟲食害葉片、嫩枝皮及花蕾;幼蟲體上有毒毛,人體觸及,引起皮膚紅腫奇癢。
【橙子茶黃毒蛾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主要是摘除越冬卵塊,可在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間進行。捕殺幼蟲,幼蟲群集時,可摘除蟲葉并將蟲踩死。 (2)藥劑防治:在幼蟲期,噴施40%樂斯本乳劑1 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3 000倍液。
(3)生物防治:噴施蘇云金桿菌-Bt乳劑;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例如卵期寄生的茶毛蟲黑卵蜂和赤眼蜂,幼蟲期有茶毛蟲絨繭蜂、茶毛蟲瘦姬蜂、毒蛾瘦姬蜂等;還有細菌性軟化病及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