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鞘翅目,犀金龜科。別名突背蔗龜、黑色金龜子,臺灣稱黑圓蔗龜、隱紋黑色金龜甲等。分布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等。
【寄主】甘蔗、玉米、高粱、受旱的水稻或旱稻。
【為害特點】
成蟲取食甘蔗的基部,造成枯心。1—3齡幼蟲取食蔗根,并在地下部蛀成孔洞,遇風易折倒。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5一18mm,胸寬7.1—9.0mm,初羽化時淺黃色,后變為漆黑色,有光澤。腹面、足黑褐色。前胸背板上生有微細點刻,鞘翅上的刻點形成8條縱線。卵長2.3mm,長橢圓形至圓形,乳白色至灰白色。三齡幼蟲體長19—23mm,頭、足淺黃色,腹部淺黃白色,后部藍色。裸蛹長18—26mm,淺黃褐色。
【生活習性】
廣東、臺灣年生1代。成蟲于3一4月間羽化后在蛹室中暫居,一般在4—5月出土活動,白天停留在蔗頭四周,晚間活動。成蟲喜在土中交尾,于8月下旬至11月把卵產在蔗頭根際的土壤中。幼蟲歷期144—178天。成蟲對黑光燈和紫外光有較強的趨性。該蟲發生遲早和數量多少與降雨時間、降雨量有關。
【防治方法】
(1)提倡與花生、甘薯、黃麻、桑等輪作,可降低枯心率。(2)化蛹時深耕26—33cm,可使蛹和幼蟲暴露在土表或直接殺死。(3)在蔗頭附近,挖開松碎泥土3—7cm,捕捉成蟲、幼蟲。(4)4月下旬一6月上旬用黑光燈誘殺成蟲。(5)5月份成蟲盛發時,放水漫過畦面10分鐘,驅捕成蟲或淹死幼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