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 蘋果 | 葡萄 | 番茄 | 黃瓜 | 辣椒 | 柑橘 | 更多.. |
甘蔗大螟三大防治技術 |
甘蔗大螟又叫蛀莖夜蛾、紫螟。屬鱗翅目,夜蛾科。我國中南部稻區均有發生,安徽全省分布普遍。 【甘蔗大螟寄 主】:水稻、玉米、小麥、甘蔗、高梁、茭白、向日葵、稗草等 【甘蔗大螟形態特征】:成蟲:體長12~15毫米、翅展25~30毫米,前翅近長方形,淡褐色,從翅基到外緣有1條深灰褐色縱紋,縱紋上下各有2個小黑點,后翅白色,雄蛾觸角櫛齒狀,雌蛾絲狀。 卵:扁圓球形,頂端稍凹,初產時白色,后變淡紫色。卵塊多呈帶狀,卵粒平鋪排列成2~3行。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0毫米,體粗壯,頭紅褐色,胸腹部淡黃色,背面帶紫紅色。 蛹:由乳白色變成黃褐色,頭胸部常附有白粉,腹部末端有4個小突起。 【甘蔗大螟生活習性】:大螟在四川省一年發生3~4代,第一代幼蟲主要為害玉米,第二代為害水稻和玉米,第三、四代主要為害玉米。以幼蟲在稻樁、雜草根際或玉米、茭白等殘株內越冬。未老熟的越冬幼蟲至次年春暖時,可轉移食害大麥、小麥、油菜、蠶豆等作物。越冬幼蟲抗逆性強,遇淹水有逃逸習性,發生期不整齊。越冬代成蟲發生于4~5月份,第一代成蟲發生于7月份,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蟲白天潛伏于雜草叢中或稻叢基部,夜晚飛出活動,趨光性弱。產卵前期2~3天,有趨向稈高莖粗、葉片寬大、葉色濃綠稻株上產卵的習性,故田邊稻株上、雜交稻品種落卵量大,受害較重。卵產于葉鞘內側,有卵的葉鞘外側稍隆起,呈枯黃褪綠斑,隱約可見卵塊。幼蟲孵化后,群集于葉鞘內側為害,造成枯鞘,2~3齡后,分散蛀入鄰近稻株的莖桿。多從稻株基部3~4節處蛀入,造成枯心苗或白穗。幼蟲為害多不過節,一節食盡即轉株為害,一頭可為害3~4株。幼蟲老熟后,多在稻莖或枯葉鞘內化蛹。 春季3、4月份氣溫上升早,第一代發生期相應提早,發生量增大。大面積種植玉米、甘蔗等作物的稻區,水稻與禾本科作物混栽的山區,蘆葦、茭白較多的濱湖地區,以及雜交稻種植區,大螟的發生會加重。 【甘蔗大螟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技術 水稻收割后,及時深耕翻埋稻樁;冬季、早春盡早處理茭白殘株,玉米、高粱、甘蔗殘桿,徹底鏟除田邊雜草。 (2)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天敵,寄生性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嚙小蜂等,捕食性天敵有蜘蛛、青蛙、隱翅蟲等,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黃僵菌等;還可使用生物農藥Bt乳劑等。 (3)化學防治 ①防治“枯心”:每畝有卵塊或枯心團超過120個的田塊,可防治1~2次;60個以下可挑治枯心團。防治1次,應在螟卵孵化盛期用藥;防治2次,在螟卵孵化始盛期開始,5~7天再施藥1次。②防治“白穗”:在螟卵盛孵期內,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時期。破口5%~10%時,施藥1次,若蟲量大,再增加1~2次施藥,間隔5天。③常用藥劑:可用5%殺蟲雙大粒劑,每畝1千克撒施,稻田應保持3~5厘米淺水層;或用25%殺蟲雙水劑,每畝250毫升,加水75千克噴霧;或用50%殺螟松乳油,每畝100毫升,加水75千克噴霧;或50%巴丹可溶性粉劑,每畝100克,加水75千克噴霧。 上述藥劑應交替使用,以降低害蟲的抗藥性。 |
相關作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