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白螟形態特征】:卵:卵集合成卵塊,上披橙黃色絨毛。卵扁平短橢圓形,大小約1.3-1.1毫米。初產時呈淡黃色,以后變為橙黃色。 幼蟲:成長幼蟲體長20-30毫米。體乳黃白色,前胸背板淡橙黃色。蟲體肥大而柔軟,多橫皺,胸足短小,腹足退化。 蛹:體長雌蛹16-18毫米,雄蛹13-14毫米。體色乳黃至乳白色,腹末寬而帶圓形.雌蛹后足達第六腹節基部,雄蛹后足達第七腹節的一半。 成蟲:翅長雌蛾15-17毫米;雄娥12-18毫米。體色純白有光澤。前翅長而頂角尖。腹部帶黃色,雌蛾腹部末節末端有橙黃色絨毛。下唇須約為頭部的2倍。
【甘蔗白螟生活習性】:白螟一年發生4-5代: 白螟成蟲晚上活動,有趨光性飛翔力較弱。成蟲喜歡產卵在甘蔗幼苗上,卵塊密度一般以田邊最大。卵產于蔗葉內側,每一卵塊2-66粒,平均14—15粒,卵面披有橙黃色絨毛。每雌產卵200—300粒,卵塊一般產于下面2—5片葉的中部。初孵幼蟲很活潑,分散時能是絲下垂,一般每株蔗只有一條幼蟲蛀入,幼蟲最初由心葉蛀入,向下食成一條直道,初期不表現枯心,被蛀食的心葉伸長展開后,是帶狀橫列的蛀食孔,食痕周圍呈褐色,被害重的葉片多數不能充分伸展,食痕周圍逐漸枯死。幼蟲成長后,侵入生長點為害,便成枯心苗。當成長甘蔗被害成枯心時,抽出側芽,被害株成掃帚狀。老熟幼蟲化蛹前,自蛀道至蔗莖外造成一羽化孔,孔內有一塊薄膜遮蓋,幼蟲即在孔口附近化蛹。
【甘蔗白螟防治方法】:
(一).減少越冬蔗螟數量 冬季,蔗螟除了在秋植蔗和未收獲的蔗田留有一定數量外,很大數量潛伏在地下蔗莖,田間葉鞘,殘株和秋筍內。收獲后如能及時處理這些部分,可以減少越冬蔗螟,因而可以降低明春的發生數量。一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在不影響甘蔗發株的原則下,在蔗螟成蟲羽化前,將秋筍斬去。有白螟發生的地區,當榨季開始后,發動群眾把發生枯鞘的蔗莖斬下先交糖廠制糖,對于防治越冬的白螟是一個好辦法。 (2)低斬收獲蔗株:不留宿根的蔗田,可以開壟倒蔗收獲;留宿根的蔗田,可以用小鋤低斬,既可消除在蔗莖地下部越冬的螟蟲,又可增加產量。 (3)及時處理蔗頭及枯葉殘莖,制成堆肥;如作燃料應在翌年第一代螟蛾羽化前燒完。水源方便的地方,可將掘出的蔗頭浸水3天,浸死越冬螟蟲。
(二)藥劑防治
使用藥劑防治蔗螟,要求掌握在螟卵盛孵期施藥,并要注意全面提高和發揮天敵的作用,不要濫施農藥。 可用3%g百威粒劑,每60~75kg/hm2的3%甲基異柳磷粒劑,每60~75~90kg/hm2的3%映甲粒劑(即克百威加甲基異柳磷各半),每60~75kg/hm2;5%殺蟲雙粒劑,75kg/hm2,分別在下種后施足基肥再均勻地施用農藥。也可以在螟卵孵化盛期前一星期至十天與追肥除草等農事活動結合施用。 在蟻螟孵化盛期,用90%敵百蟲原藥500~1000倍;50%殺螟丹(巴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50%殺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25%殺蟲雙水劑150~200倍;50%易衛殺可溶性粉劑100~120g對水40-50kg噴霧于甘蔗基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