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黏蟲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17-20毫米,翅展36-45毫米,淡黃褐至淡灰褐色,觸角絲狀,前翅環(huán)形紋圓形,中室下角處有一小白點(diǎn),后翅正面暗褐,反面淡褐,緣毛白色。卵半球形,直徑0.5毫米,白至乳黃色。幼蟲6齡,體長35毫米左右,體色變化很大,密度小時(shí),4齡以上幼蟲多呈淡黃褐至黃綠色不等,密度大時(shí),多為灰黑至黑色。頭黃褐至紅褐色。有暗色網(wǎng)紋,沿蛻裂線有黑褐色縱紋,似“八”字形,有5條明顯背線。蛹長20毫米,第5-7腹節(jié)背面近前緣處有橫脊?fàn)盥∑穑暇呖厅c(diǎn),橫列成行,腹未有尾刺3對。
【甜瓜黏蟲發(fā)生規(guī)律】:
我國從北到南一年可發(fā)生2-8代。成蟲有遷飛特性,3、4月間由長江以南向北遷飛至黃淮地區(qū)繁殖,4、5月間為害麥類作物,5、6月間先后化蛹羽化成為害狀蟲后又遷往東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為害,6、7月間為害小麥、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蟲向南遷往山東、河北、河南、蘇北和皖北等地繁殖,為害玉米、水稻。在北緯33°(l月份0℃等溫線)以南幼蟲及蛹可順利越冬或繼續(xù)為害,在此線以北地區(qū)不能越冬。成蟲對糖醋液和黑光燈趨性強(qiáng),幼蟲晝伏夜出為害,有假死性和群體遷移習(xí)性。黏蟲喜好潮濕而怕高溫干旱,相對濕度75%以上,溫度23—30度利于成蟲產(chǎn)卵和幼蟲存活。但雨量過多,特別是遇暴風(fēng)雨后,黏蟲數(shù)量又顯著下降。在玉米苗期,卵多產(chǎn)在葉片尖端,成株期卵多產(chǎn)在穗部苞葉或果穗的花絲等部位。邊產(chǎn)邊分泌膠質(zhì),將卵粒黏連成行或重疊排列黏在葉上,形成卵塊。
【甜瓜黏蟲防治方法】:
①在南方黏蟲可順利越冬地區(qū)壓縮小麥種植面積,可壓低越冬代及一代蟲源數(shù)量,秋季在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田結(jié)合中耕培土,鋤草滅荒,對控制三代黏蟲效果明顯。
②從黏蟲成蟲羽化初期開始,用糖醋液或黑光燈或枯草把可大面積誘殺成蟲或誘卵滅卵。
③在玉米、高粱苗期百株有幼蟲20—30頭,或玉米生長中后期百株有幼蟲50-100頭時(shí),就應(yīng)施藥防治。在幼蟲3齡以前,每公頃用滅幼脲1號有效成分15—30克,或滅幼脲3號有效成分5-10克,加水后常量噴霧或超低容量噴霧,田間持效期可達(dá)20天。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80%敵敵畏 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 1500倍液,或25%氧樂氰乳油 2000倍液均勻噴霧。④黏蟲天敵有蛙類、鳥類、蝙蝠、蜘蛛、線蟲、螨類、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寄生菌和病毒等多種。其中步甲可捕食大量黏蟲幼蟲,黏蟲寄蠅對一代黏蟲寄生率較高。黏蟲黑卵蜂對卵寄生率較高,在有些地區(qū)黏蟲卵索線蟲對黏蟲幼蟲寄生率很高,麻雀、蝙蝠可捕食大量黏蟲成蟲,瓢蟲、食蚜虻和草蛉等可捕食低齡幼蟲,各地可根據(jù)當(dāng)?shù)厍闆r注意保護(hù)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