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花生青癥病、花生瘟病
癥狀:我國長江流域、山東、江蘇等省發病重,河北、安徽、遼南偶有發生。是典型的維管束病害,從苗期到收獲期均可發生,以花期最易發病。青枯細菌主要侵染根部,致主根根尖變色軟腐,病菌從根部維管束向上擴展至植株頂端。橫切病部呈環狀排列的維管束變成深褐色,用手捏壓時溢出渾濁的白色細菌膿液。初發病時早晨葉片張開延遲,傍晚提早閉合,主莖頂梢第一、二葉片先萎蔫,側枝頂葉暗淡萎垂,1-2天后全株葉片急劇凋萎,但葉片仍呈青綠色別于其它枯萎病。
病原:病原為青枯假單胞桿菌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 ,屬細菌。
發病規律:花生青枯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殘體及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間主要靠土壤、流水及農具、人畜和昆蟲等傳播。花生播種后日均氣溫20℃以上,5cm深處土溫穩定在25℃以上約6-8天開始發病,旬均氣溫高于25℃,旬均土溫30℃進入發病盛期。湛江觀察:氣溫27-31℃,春花生4-5月降雨量120-150mm,秋花生9月降雨量達150-200mm,發病嚴重。該菌通過根部傷口和自然孔口侵入,通過皮層進入維管束,由導管向上蔓延,病菌還可突破導管進入薄壁細胞,把中膠層溶解致皮層爛腐,腐爛后的根系病菌散落至土壤中,再通過土壤流水侵入附近的植株進行再侵染。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1-8年,一般3-5年仍保持致病力。連作使土壤中病菌數量逐年增多,頭1年病率為5%的花生田,第2年繼續種花生,病率可增至30%-40%。粘土利于發病。土層淺、排水不良、保水保肥差的地塊發病重。
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 如抗青10號、11號、魯花3號、鄂花5號、中花2號、粵油92、桂油28、泉花3121、粵油22號、粵油320號、粵油250等。
(2)大力推廣水旱輪作或花生與冬小麥輪作。
(3)加強田間管理。深耕土壤,增施有機肥,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4)播種前每667m2施石灰35-50kg。鏟除雜草,清除病殘體也有較好防治效果。
(5)必要時用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噴淋根部,每株灌對好的藥液250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