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葉片染病,初呈紅褐色圓形或近圓形病斑,直徑2~6mm,邊緣清晰,后期病斑變為灰色,中央散生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高溫多雨季節病斑迅速擴大成不規則形,多個病斑密集或互相聯合形成大型不規則形病斑,使葉片呈焦枯狀。病葉一般不變黃脫落,但嚴重受害的葉片可出現焦枯現象。果實染病,形成灰褐色或黃褐色、圓形或不整形稍凹陷病斑,中央散生微細小粒點。貯藏期間,果實表皮與果肉脫離,呈白色,白色皮下生多數小黑粒點。枝條染病,多發生于樹冠內膛的小枝、弱枝和一年生枝條上。一年生小枝受害后,病部表面產生小黑粒點,頂部枯死;大枝受害,常在芽旁及四周表皮產生塊狀或條狀壞死斑,有的表面也產生小黑粒點。
【病原】 病原是真菌,稱為梨葉點霉(phyl-losticta pirina Sacc.)屬于半知菌亞門,腔孢綱,球殼孢目。病部的小黑點為該菌的分生孢子器,埋生于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直徑96~163微米,有乳頭狀孔口深褐色突出于表皮,分生孢子梗極短,無分隔,著生于孢子器內壁的底部和四周。分生孢子無色、單胞,卵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為3.4~6.9×2.4~4.5微米,一般為6.2×3.2微米。 病菌以分菌絲體或生孢子器在病葉中越冬。次年春季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北方果區5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8月為發病盛期。
【防治措施】 (1)藥劑防治:從發病前半月開始噴射1:2:200~400倍波爾多液或其它保護劑,如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4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25%多菌靈300~400倍液等。每隔20天左右噴藥一次,在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噴藥3次。未結果幼樹可于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中旬各噴一次,多雨年份8月份結合防治炭疽病再噴一次藥;30%綠得保膠懸劑300~5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懸浮劑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500~6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10%寶麗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80%抗菌劑402乳油800~10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粉(多菌靈鹽酸鹽)600~8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噴藥時間可根據發病期確定,一般可在花后結合防治白粉病或食心蟲噴第一次藥,以后隔2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2)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以提高抗病力:土質粘重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園,要注意排水;同時注意整形修剪,使樹通風透光.(3)消滅越冬菌源:秋冬收集落葉集中處理;冬季耕翻也可減少越冬菌源。 (4)發病嚴重地區,選用抗病品種.(5)加強貯藏期管理,入窖前嚴格剔除病果,控制好窖內溫度與濕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