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征】癥狀?葉片染病,初發于5月上旬,初現直徑2~3mm褐色圓形病斑,后病斑逐漸增多或擴大,形成5~6mm的紅褐色病斑,邊緣紫褐色,中央常具一深色小點或同心輪紋。天氣潮濕時,病部正反面均長出墨綠色至黑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遇高溫多雨季節,病斑迅速擴大,呈不整形,病葉部分或大部分變褐。發病嚴重的幼葉由于生長受阻,往往扭曲變形,全葉干枯。夏秋季節,病菌可侵染葉柄。葉柄染病,產生暗褐色橢圓形凹陷斑,直徑3~5mm,染病葉片隨即脫落或自葉柄病斑處折斷。枝條染病,在徒長枝或一年生枝條上產生褐色或灰褐色病斑,芽周變黑,凹陷壞死,直徑2~6mm,邊緣裂開。輕度發病枝條只皮孔裂開。果實染病,產生黑點型、瘡痂型、斑點型和果點褐變型4種,其中斑點型最常見。初期多在幼果果面上產生黑色發亮的小斑點或銹斑;6月中旬至8月上旬被侵染的果實呈褐色癟病狀,直徑2~3mm,有時可達5mm,并易在病健交界處開裂;近成熟的果實多為褐色病斑。貯藏期病果在低溫下病斑擴大或腐爛緩慢,遇高溫時,易受二次寄生菌侵染致果實腐爛。?
越冬和越夏: 以菌絲在芽外部鱗片到內部葉原體上越冬,葉芽是重要初侵染源。
?
【病害原因】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翌春產生分生孢子,隨氣流、風雨傳播,從傷口或直接侵入進行初侵染。分生孢子一年有兩個活動高峰:第一高峰從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孢子量迅速增加,致春秋梢和葉片大量染病,嚴重時造成落葉;第二高峰在9月份,這時會再次加重秋梢發病嚴重度,造成大量落葉。受害葉片上孢子形成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枝條上7月份才有大量孢子產生,所以葉片上形成孢子較枝條上早。此外在蘋果新梢抽生期雨后5天內新侵染病斑數明顯增多,進入新稍停止生長期,即使有大雨,也難產生新侵染斑,看來葉齡和降雨同時影響該病流行程度。該病的發生、流行與氣候、品種密切相關。高溫多雨病害易發生,春季干旱年份,病害始發期推遲;夏季降雨多,發病重。此外,樹勢衰弱、通風透光不良、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枝細葉嫩等均易發博?
【防治方法】
1秋末冬初剪除病枝,清除落葉,集中燒毀,以減少初浸染源;加強栽培管理:夏季剪除徒長枝,減少后期侵染源,改善果園通透性,低洼地、水位高的果園要注意排水。合理施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封鎖疫區,禁止采集帶病接穗和購買帶病苗木;
2藥劑防治:在發病前(5月中旬左右落花后)開始噴1:2:200倍式波爾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2000~2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600倍液、5%菌毒清600倍液、75 %達科寧(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3%多氧清(新多氧霉素)水劑8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