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須根細而密。稈叢生,直立或基部膝曲。葉片扁平或卷折, 牛筋草長達15厘米,寬3~5毫米,無毛或表面具疣狀柔毛;葉鞘壓扁,具脊,無毛或疏生疣毛,口部有時具柔毛;葉舌長約1毫米。穗狀花序,長3~10厘米,寬3~5毫米,常為數個呈指狀排列(罕為2個)于莖頂端;小穗有花3~6朵,長4~7毫米,寬2~3毫米;穎披針形,第1穎長1.5~2毫米,第2穎長2~3毫米;第1外稃長3~3.5毫米,脊上具狹翼;種子矩圓形,近三角形,長約1.5毫米,有明顯的波狀皺紋。花果期6~10月。
習見于曠野荒蕪的地方。分布全國各地。
莖稈叢生,斜生或偃臥,有的近直立,株高15—90cm。葉片條形;葉鞘扁,鞘口具毛,葉舌短。穗狀花序2—7枚,呈指狀排列在稈端;穗軸稍寬,小穗成雙行密生在穗軸的一側,有小花3—6個;穎和稃無芒,第一穎片較第二穎片短,第一外稃有3脈,具脊,脊上粗糙,有小纖毛。穎果卵形,棕色至黑色,具明顯的波狀皺紋。靠種子繁殖。
生態特點
上海一帶于4月中下旬出苗,5月上、中旬進入發生高峰,6—8月發生少,部分種子1年內可生2代。秋季成熟的種子在土壤中休眠3個多月,在o一1cm土中發芽率高,深3cm以上不發芽。發芽需在20一40℃變溫條件下有光照。恒溫條件下發芽率低,無光發芽不良。
分布危害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常常生長在水邊或者濕地,水田和水田邊,是水田主要雜草,水稻田為害尤為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