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尾孢菌葉斑病癥狀】:主要為害葉片和地上部莖,塊莖未見發病。葉片染病初生黃色至淺褐色圓形病斑,擴展后為黃褐色不規則斑,有的葉斑不太明顯。潮濕條件下,葉背現致密的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馬鈴薯尾孢菌葉斑病病原】: Cercospora concors(Casp.)Sacc.稱絨層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子座上密生多分枝的分生孢子梗,曲膝狀,具分隔0一6個。分生孢子近無色或淺褐色,圓筒形或倒棍棒形,直或略彎,兩端鈍圓,大小14—80×3—6(μm),長度變化較大。
【馬鈴薯尾孢菌葉斑病發病規律】: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生長季節為害葉片,經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積累,遇有適宜條件即流行。高溫高濕有利于該病發生和流行,尤以秋季多雨連作地發病重。
【馬鈴薯尾孢菌葉斑病防治方法】:
(1)發病地收獲后進行深耕,有條件的實行輪作。
(2)發病初期噴灑50%多霉威(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一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500一600倍液、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1:1:200倍式波爾多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