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主要危害莖基部或地下主側根,病部開始為暗褐色,以后繞莖基部擴展一周,使皮層腐爛,地上部葉片變黃、萎蔫,后期整株枯死,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
病原:本病由真菌立枯絲核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絲體和菌核在土中越冬,腐生性強,可在土中生存2-3年,導致番茄大苗或結果初期植株發病。
發病規律: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腐生性強,可以在土中生存2-3年,大水漫灌且遇到地溫過高最易發病。
防治措施: (一)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
2.加強栽培管理。定植時要注意剔除病苗,幼苗定植時不宜過深,雨天及時排除地上積水,培土不宜過高,以減少定植田發病率。
3.加強田間管理。定植地選擇與非茄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地進行定植。定植后發病,可在莖基部施用藥土,每平方米表土施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9克,充分混勻后病株基部覆土,把病部埋上促其在病斑上方長出不定根,可延長壽命,爭取產量。
(二)藥劑防治
初發病時噴灑40%拌種雙粉劑懸浮液800倍液,或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主要噴灑植株莖基部。也可在病部涂五氯硝基苯粉劑200倍液加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效果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