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種蠅又稱根蛆,是大白菜根部害蟲,雙翅目,花蠅科。主要包括蘿卜地種蠅和灰地種蠅。
【為害特點】
地種蠅主要為害出苗前的種子和成株根部。剛播的種子,地種蠅取食其胚乳成子葉,引起種芽畸形、腐爛面不能出苗;成株受害,地種蠅咬食根部,使根莖腐爛或整株枯死。此外,蛆害造成大量傷口,易導致軟腐病的侵染和流行。
【形態特征】
蘿卜地種蠅:成蟲體長約7毫米,前翅基背毛與盾間溝后背中毛大致相等。雄蠅暗褐色,胸背部有三條黑色縱紋,腹部背中央有一條黑色縱紋,各節均有一列稀疏長毛。雌蠅黃褐色,較雄蠅粗大,胸、腹背面無斑紋。卵乳白色,長橢圓形,長1.3毫米。幼蟲頭退化,僅留黑色口溝,全身前尖后粗,腹部末端有6對突起,第5對很大,末端分成很深的兩個叉。蛹長約7毫米,橢圓形,紅褐色,尾部有6對突起。
灰地種蝸:成蟲體長4—6毫米,前翅基背毛短,長度不及盾間溝后背中毛的1/2。雄蠅暗黃至暗褐色,兩復眼幾乎相接觸,觸角黑色,胸部背面有3條黑色縱紋,后足脛節內下方有一列稠密、大致等長、末端彎曲的短毛;腹部背面中央有一條黑色縱紋,各腹節問有一黑色橫紋,使腹背形成明顯的小方塊。雌蠅略大于雄蠅,灰色或灰黃色,兩復眼間距放寬,約等于頭寬l/3,中足胚節的外上方有一剛毛,腹部背面中央縱紋不明顯。卵乳白色;長約1毫米,長橢圓形,稍彎。老熟幼蟲體長7—8毫米,乳白色,頭退化,口鉤黑色,全身前細后粗,腹部末端有7對突起,第7對極小。蛹長4—5毫米,長橢圓形,紅褐色,尾端有7對突起
【生活習性與發生規律】
蘿卜地種蠅1年發生1代,以蛹在植株附近土壤或菜窖中越冬。成蟲于8月中旬羽化,產卵于菜株周圍的土縫里、地面上、大白菜葉腋上、柄基部或心葉上。每頭雌蟲產卵100粒左右,卵經5—10天孵化為蠅蛆,迅速鉆入葉組織為害,幼蟲期35—40天,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化蛹越冬。較溫和的溫度條件和較高的濕度條件有利于成蟲羽化和幼蟲孵化。灰地種蠅1年可發生2—6代,由北而南漸多。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羽化的成蟲在大白菜、甘藍等種株上或瓜類、豆類周圍的土縫里產卵。幼蟲孵化后即鉆入作物嫩莖內為害,可引起植株凋萎、腐爛。灰地種蠅發生的條件與蘿卜地種蠅相似。灰地種蠅對未腐熟的有機肥有很強的趨性,因此、施用未腐熟有機肥的田塊,該蟲發生嚴重。
【防治措施】
采用誘測成蟲的方法,做好預測預報。在直徑16厘米左右的容器內放入鋸末,倒入誘蟲劑,加蓋,誘蟲劑配方為:1份糖、1份醋、2.5份水、加少量敵百蟲拌勻。每天待成蟲活動時間打開蓋子誘殺成蟲,及時檢查誘殺效果,誘劑每隔5天加半量,10天吏換1次。當成蟲雌雄比近12l時,或蟲量突然增加時即為成蟲盛發期,應立即防治。2.農業防治。禁止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地種蠅盛發季節不要迫施稀糞,改用化肥。3.藥劑防治。成蟲發生期用2.5%的敵百蟲粉劑噴粉,每667平方米用1.5—2.5公斤;也可用90%晶體敵百蟲800一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1%滅殺斃乳油4000倍液,10%溴馬乳油2000倍液,50%地蛆靈或35%驅蛆磷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每7天噴1次,連噴2—3次。已發生幼蟲的菜田,可用25%增效喹琉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800液,90%晶體敵百蟲800一1000倍液,50%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灌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