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 | 蘋果 | 葡萄 | 番茄 | 黃瓜 | 辣椒 | 柑橘 | 更多.. |
楊桃蛀野螟巧防治 |
![]() |
楊桃蛀野螟為害特點: 又叫桃蛀螟、桃斑螟等,屬鱗翅目,螟蛾科。我國大部分板栗產區都有分布,以長江流。被害栗蓬苞刺干枯,易脫落。被害果被食空,充滿蟲糞,并有絲狀物相粘連。 楊桃蛀野螟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約10毫米,翅展20~26毫米。全體黃褐色,蟲體瘦弱。復眼球形,黑色。下唇須發達,向上翹。觸角絲狀。胸部背面、翅面、腹部背面都具有黑色斑點,前翅有25~26個,后翅約10個。腹部第一節和第三至六節背面各有3個黑點。 卵:橢圓形,長約0.7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孵化前變為紅褐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22毫米。頭部紅褐色,前胸背板褐色。胴部顏色變化較大,有暗紅色、淡灰色、灰褐色等,背面顏色較深。胴部第二至十一節各有灰褐色毛片8個,略排成2橫排,前6后2。 蛹:長約13毫米,長橢圓形,褐色,背面色較深。腹部第五至七節的前緣各有一排小刺。臀棘細長,末端有6根刺鉤。 楊桃蛀野螟生活習性: 桃蛀野螟在各地的發生代數不同,在遼寧省1年2代,在陜西、山東省1年2~3代,在河南省及江蘇省南京市1年4代,在江西、湖北省1年5代,在湖南省則1年6~7代,均以老熟幼蟲越冬。越冬場所比較復雜,有板栗堆果場、貯藏庫、樹干縫隙、落地栗蓬、堅果等處,還有玉米秸稈、向日葵花盤等。在長江流域,越冬幼蟲于翌年4月份化蛹,化蛹期不整齊。在山東省泰安,越冬代成蟲發生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在遼寧省南部,越冬代成蟲發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成蟲白天和陰雨天停息在樹葉背面,傍晚以后開始活動,喜食花蜜,有趨光性,對糖醋液也有趨性。越冬代成蟲多產卵于桃、李等果實上,幼蟲為害果實。在山東省,第一代成蟲發生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下旬,產卵于玉米、向日葵和早熟板栗上;第二代成蟲大多產卵于板栗總苞上,幼蟲為害總苞和堅果。在南京地區;第一、二代成蟲產卵于玉米和向日葵上;第三代成蟲發生期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產卵于板栗總苞上。據山東省果樹研究所調查,幼蟲為害板栗總苞盛期在9月中旬,并且主要為害苞皮,為害堅果較少。在板栗采收后堆積期,幼蟲才大量蛀入堅果為害。幼蟲老熟后尋找適當場所化蛹。 楊桃蛀野螟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和農業防治 ①果實采收后及時脫粒,防止幼蟲蛀入堅果。②在栗園零散種植向日葵、玉米等作物,誘集成蟲產卵,專門在這些作物上噴藥防治或將這些作物收割后集中燒掉。③清掃栗園,將枯枝落葉收集起來燒掉或深埋樹下。 (2)栗實熏蒸 參考栗象防治部分。 (3)藥劑防治 可利用桃蛀野螟性信息激素做成誘捕器,在成蟲發生期誘集成蟲,以預測卵發生期,指導實施樹上噴藥。田間噴藥適期是成蟲產卵后和幼蟲孵化期。常用藥劑有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40%樂果乳油或5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還可試用菊酯類農藥噴霧。 (4)性信息激素迷向 利用人工合成的桃蛀野螟性信息素(有成品出售)迷惑雄成蟲,使其失去交尾能力,從而減少雌蟲產有效卵。據楊振亞等報道,每畝每次投放量0.021克,成蟲迷向率達85.4%,蟲果率相對下降74.89%。 |
![]() |
相關作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