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炭疽病是檳榔主要病害之一,分布海南各地。病菌侵染植株多種器官,因發病部位不同而有多種病名。發生在葉片上叫炭疽病;發生在芽上叫芽腐病;發生在花穗上叫花穗回枯病(枯萎病);發生在果上叫果腐病。其中幼苗炭疽病最嚴重,重病區發病率70%以上,病苗長勢衰弱,甚至死亡,死亡率為30%,成齡株的芽(心葉)嚴重感病時可導致整株死亡;花、果發病引起花序干枯,落花落果,嚴重減產。
檳榔炭疽病表現為葉片感病后,病斑形狀、大小變化較大,形狀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從0.3cm至20cm不等。病部灰褐色至深褐色,具云紋狀,其上密布小黑點(病菌分生孢子盤),重病葉后期變褐枯死。芽(心葉)受害表現褪綠、卷曲,而后出現不規則形紅褐色斑塊,病組織破裂,幼芽腐爛或枯萎。花穗發病首先在雄花的小花軸上出現,表現黃化,并逐漸變褐色,而后很快從頂部向下蔓延至整個花軸,引起花穗變褐回枯,雌花脫落。綠果感病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暗綠色病斑;成熟果受害出現近圓形、褐色、凹陷病斑,而后擴展至全果,引起果實腐爛。高濕條件下,上述各發病部位產生朱紅色粘液狀孢子堆。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合理施肥,不使田園荒蕪,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各季做好田間衛生,清除病葉,集中燒毀。
2、藥劑防治:可用1:1:100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靈l000倍液或用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2周噴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