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細菌性斑疹病分布于東北、黃淮流域及廣東等大豆產區。南方地區發病較重。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豆莢。葉片受害,初生淺綠色小點,后變為大小不等的多角形紅褐色病斑,病斑逐漸隆起擴大,形成小皰狀斑,干枯,表皮破裂后似火山口狀,形似斑疹,周圍無明顯黃暈。嚴重時大量病斑匯合,組織變褐,枯死,似火燒狀。豆莢受害,初生紅褐色圓形小點,后變成黑褐色枯斑,稍隆起。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lycines稱油菜黃單胞菌大豆致病變種,屬細菌。病原細菌主要在病種子及病殘體上越冬。帶病種子播種后,先引起幼苗子葉發病,繁殖擴展后在田間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從植株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多在開花期至收獲前發生,鼓粒期為發病高峰期。高溫多雨,特別是暴風雨后,葉面傷口較多,更有利于病害的擴展蔓延。連作田間菌源大,病害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從無病田留種,精選無病種子播種。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4年以上輪作。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然后深翻土壤。
發病初期可選用下列藥劑:1:1:200倍式波爾多液;30%氫氧化銅懸浮劑800倍液;12%松脂酸銅乳油600倍液;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防治1—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