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開始出現是在葉片上顯現出褪綠的小斑,然后逐步擴大并和周圍的正常綠色組織混成一片,最后形成典型的花葉,有時在受侵染葉子背面還可以觀察到突起。癥狀的嚴重程度隨季節和栽培品種的不同而不同,在潮濕、涼爽的雨季(10~11月)癥狀表現得嚴重,而在夏季(2~4月)通常隱癥或只見到很淡的花葉。
傳播:ACMV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如嫁接、汁液接種、種薯及昆蟲介體等,但汁液接種難傳,種子和菟絲子不能傳播。昆蟲介體白飛虱(Bemiisa tabaci)以持久方式傳播,最短獲毒時間為3.5小時,最短潛隱時間為8小時,最短接種時間為10分鐘,它可保持侵染能力9天,大約10%的傳播能由單頭成蟲完成。病毒存在于口器中,但不能通過卵傳給下一代。在肯尼亞,B.tabaci的傳播主要是短距離的。
檢驗:病狀觀察、鑒別寄主反應、血清學檢測試驗、核酸雜交、電鏡觀察和基因擴增實驗(PCR)等均能對ACMV進行診斷,詳細分析如下:
血清學檢測:瓊脂擴散、ELISA、免疫電鏡、螢光抗體染色等均成功的應用于對ACMV的檢測中,其中以ELISA的應用最為廣泛。但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學上獨特的雙生病毒之間緊密的血清學聯系可能要導致病毒鑒定的困難。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其他方法加以區別。如ACMV不侵染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和西葫蘆(Cucubita pepo),而菜豆金色花葉病毒(Bean golden mosaic virus―BCMV)和南瓜花葉病毒(Souash mosaic virus―SMV)則侵染。在點雜交實驗中,ACMV DNA-2探針不與BGMV、番茄金色花葉病毒(Tomato golden mosaic virus TGMVA)或煙草曲葉病毒(Tobacco leaf curf virus―TLCV)以及雙生病毒復合侵染的植株浸出液發生明顯反應。
鑒別寄主:木薯(Manihot esculenta),通過白飛虱或嫁接接種后3~5周,呈現嚴重的系統花葉,有癥狀的枝條上葉片的癥狀輕重不一或沒有癥狀,輕重取決于病毒的分離物。N.berthamiana接種,葉局部褪綠斑,然后是嚴重的系統性卷葉,皺縮和黃色斑點,同時葉變小和節間縮短。克里夫蘭煙(N.clevelandii)接種8~14天顯癥,典型株系能導致局部斑,后發展系統卷葉和矮化,最后在一些葉片上出現不規則的粗黃脈帶和塊。肯尼亞海岸株系難接種成功,或產生輕微的癥狀或不侵染。曼陀羅(D.stramonium)典型株系,先引起局部褪綠和壞死斑,后系統沿脈變色,嚴重卷葉和畸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