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立枯病主要為害三七幼苗,在距離表土層3—5cm的干濕土交界處,病菌侵入后,感病部位組織軟化,莖基部初期呈現黃褐色的凹陷長斑,逐漸深入莖內而腐爛,導致幼苗倒伏死亡。所以一旦發現此病必須及時處理,否則藥農將顆粒無收。
病原菌:三七立枯病病原為Rhizoctonia solani Kuhn真菌,主要為害三七幼苗的莖基部,通常在距土表4~6cm處發病。幼莖上病斑黃褐色凹陷狀,長條形。嚴重時,病斑深入到幼莖內部組織,病部折斷,幼苗倒伏死亡。
發病規律:此病在4~5月低溫多雨季節為害嚴重,7月份以后高溫干燥發病少。三七種植過密,田間施用未腐熟的肥料或偏施化肥,病害加重發生。
防治方法:
首先認真選種和種子處理。要選用無病的種子育苗,在播種前用藥劑進行消毒處理。
其次土壤處理。在播種前,用70%敵克松5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進行消毒處理。
另外加強田間管理,在幼苗出土后,加強檢查,發現立枯病病株立即拔除。并用藥劑進行處理。提高整地做床質量,以利幼苗出土和生長健壯。出苗后及時調節天棚高度或寬度,保持田園30%~35%透光度為宜。及時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排水,避免苗床濕度過大,尤其是低凹易澇地要注意排水。
此外立枯病發病初期用40%立枯靈1:1 000倍液,50%利克菌1:800倍液澆灌病株基部。或噴70%敵克松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7—10天1次,連續2—3次,基本可以控制病害蔓延。
溫馨提示:使用農藥防治,請嚴格按照說明進行操作,以免給您的三七帶來藥害,影響其藥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