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蘋果水爛病、蘋果爛果病
癥狀:枝干發病,以皮孔為中心形成暗褐色、水漬狀或小潰瘍斑,稍隆起呈疣狀,圓形。后失水凹陷,邊緣開裂翹起,扁圓形,直徑達1厘米左右,青灰色。多個病斑密集,形成主干大枝樹皮粗糙,故稱“粗皮病”。斑上有稀疏小黑點。果實受害初以果點為中心出現淺褐色的圓形斑,后變褐擴大,呈深淺相間的同心輪紋狀病斑,其外緣有明顯的淡色水漬圈,界線不清晰(彩版三十九,221)。病斑擴展引起果實腐爛。爛果有酸腐氣味,有時滲出褐色粘液。
病原:病原為Botryospu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 .t .sp .Piricola (Nose)Kogonezawa et Sukuma 該菌與干腐病菌同屬1個種,但它是專化型。其小黑點是病菌的子座。1個子座含1個分生孢子器或子囊腔室。分生孢子無色,單胞,長橢圓形。
發病規律:此病菌與蘋果干腐病菌相似。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部組織中越冬。春季由分生孢子器產生分生孢子,涌出灰白色孢子角。春雨中分生孢子分散、傳播到枝干傷口、皮孔和果實皮孔附近,產生芽管侵入樹體,然后潛伏。帶菌果并不發病,待近成熟期和貯存期發病。品種抗病性有差異。富士、王林、千秋等品種高度感病。
防治措施:1、在發病前,按靚果安800倍液稀釋噴灑,15天用藥一次。
2、治療方案:輕微發病時,按靚果安800倍液稀釋噴灑,10—15天用藥一次;病情嚴重時,靚果安按500倍液稀釋,7—10天噴施一次。
(1)清除侵染源。晚秋、早春刮除粗皮,集中銷毀,并噴福美胂可濕性粉劑100倍或75%五氯酚鈉粉100~200倍液,如噴3度石硫合劑以3月下旬至4月初噴為宜。
(2)果實套袋。落花后1個月內套完,每果1袋。紅色品種采收前1個星期拆除即可。
(3)幼果期防治。落花后10天采收,應定期噴藥,每半月至20天1次同干腐病防治方法,注意藥劑交替施用。也可用50%復方多菌靈懸浮劑1000倍,或30%綠得保膠懸劑300倍,索利巴爾60~80倍液。
(4)生長期涂樹干。8月份用福美砷30~50倍液涂刷粗皮病部。可加藥液1%的腐殖酸鈉,促進健皮生長。
(5)貯藏期管理。嚴格剔除病果,人工挑撿,注意控制溫濕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