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 | 蘋果 | 葡萄 | 番茄 | 黃瓜 | 辣椒 | 柑橘 | 更多.. |
玉米絲黑穗病 |
![]() |
別名:烏米、啞玉米 癥狀:玉米絲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現癥狀。發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發病較晚的常常果穗受害,天花仍正常。病株果穗抽出較晚,甚至不能抽出(不育),抽出的病果穗較健穗短,基部膨大,頂端尖;手捏有基部硬而頂部膨空之感,不抽花絲,整個果穗變成病癭(厚垣孢子團),后期苞葉張開,內部充滿黑粉,黑粉散落后,殘留絲狀的寄主維管束組織,似亂發狀,“絲黑穗病”即由此得名。也有少數病株,果穗受害后,苞葉畸形,變窄細,分叉多,籽粒重新發芽,呈細長的芽葉狀。雄穗早期受害,整個雄花序發生異常病變,變為厚垣孢子團,似“拳頭狀”,有的病株天花雖能抽出,但彎扭畸形,有一部分小花受害,一部分仍正常,還有的整個雄穗或部分小花變成芽葉狀。受害雄穗花藥干秕,不產生花粉。葉片上也可表現癥狀,葉背主脈處表皮破裂,其內充滿黑粉,但不呈瘤狀(區別玉米黑粉病)。多數病株株形與健株無明顯差異,少數病株極度矮化,接近匍匐型,植株與葉片顯著變形扭曲,果穗增生,幾乎每個葉腋部位都可長出很小的病果穗。絲黑穗病的典型癥狀在玉米抽雄后,有的病株甚至到果穗形成時才表現出來。但抽雄以前,也有一定的癥狀表現,平均確診率70—90%,感病品種確診率高,玉米口十齡愈大,確診率愈高。早期特異癥狀,有六種類型:(1)筍狀型,莖扁、下寬上尖、竹筍狀;(2)矮縮叢生型,植株矮、叢生、分蘗多;(3)黃條型,葉上有縱行黃條;(4)畸形莖扭型,植株畸形,莖扭;(5)葉片異常型,葉硬、挺、厚,葉色深,葉面不平;(’6)頂葉扭卷型,雄穗抽不出,頂葉扭卷。 病原:病原為絲孢堆黑粉菌 Sphacelotheca reiliana (Knehn) clint.,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玉米絲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糞肥中或沾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7—8年。種子帶菌是病菌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尤其對于新區,帶菌種子是重要的第一次傳播來源。帶菌的糞便也是重要的侵染來源,冬孢子通過牲畜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總之,土壤帶菌是最重要的初侵染來源,其次是糞便,再次是種子。玉米絲黑穗病菌冬孢子萌發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苗的分生組織,病菌侵染最適時期是從種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長到1—1.5厘米時,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關鍵階段。由此,幼芽出土前的溫濕度、播種深度、出苗快慢、土壤中的病菌含量等因素,與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程度關系密切。此病發生適溫為20—25℃,適宜含水量為18%--20%,土壤冷涼、干燥,有利于病菌侵染。促進幼芽快速出苗、減少病菌侵染幾率,可降低發病率。播種時覆土過厚、保墑不好的土塊,發病率顯著高于覆土淺和保墑好的地塊。玉米不同品種以及雜交種和自交系間的抗病性差異明顯。 防治措施: (1)加強檢疫 各地應自己制種,在外地調種時,應做好產地調查,防止由病區傳入帶菌種子。 (2)栽培管理措施 ①選用抗病品種。 ②精耕細作,適時搶墑播種或薄膜覆蓋,促進早出苗、出壯苗;應做到堅持苗期剔病苗、怪苗、可疑苗,早期拔除病株。田間發現病株在未散苞前及時拔除病穗并集中銷毀。 ③輪作倒茬。對發病嚴重的地塊必須進行輪作倒茬,實行大豆、玉米、高梁等作物輪作,減少發病幾率。 (3)藥劑處理 ①藥劑拌種。藥劑拌種是防治玉米黑穗病的最簡便易行、省工高效的方法。可選用對絲黑穗病防效好的2%戊唑醇濕拌種劑(立克秀)、2%烯唑醇可濕性粉劑(速保利)等農藥拌種。具體方法:10千克玉米種子用2%立克秀濕拌種劑30克或2%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0—25克拌種,病害嚴重地區可適當增加藥量。也可用12.5%烯唑醇粉劑均勻拌種,具體方法:在春播期前將精選好的玉米種子放入拌種器具內,加入種子質量1%的水先把玉米種子拌濕潤,然后把種子質量0.1%-0.2%的12.5%烯唑醇粉劑倒入攪拌,稍晾干后即可播種。在拌種時拌藥一定要均勻,確保防治效果。 ②土壤處理。可用50%甲基托布津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藥土蓋種,每50千克細土拌藥粉50克,播種時每穴用藥土100克左右蓋在種子上。 |
![]() |
相關作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