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主要為害豆莢和豆粒,也為害葉和莖。苗期染病,子葉上產生褐色至赤褐色圓形斑,云紋狀。真葉染病初生紫色圓形小點,散生,擴展后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淺灰色斑。莖稈染病形成長條狀或梭形紅褐色斑,嚴重的整個莖稈變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層。豆莢染病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較大,灰黑色,邊緣不明顯,干后變黑,病莢內層生不規則形紫色斑,內淺外深。豆粒染病形狀不定,大小不一,僅限于種皮,不深入內部,癥狀因品種及發病時期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多呈紫色,有的呈青黑色,在臍部四周形成淺紫色斑塊,嚴重的整個豆粒變為紫色,有的龜裂。
病原:病原為 Cercospora kikuchii(Matsum.et Tomoyasu)Chupp.稱菊池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或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如播種帶菌種子,引起子葉發病,病苗或葉片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大豆開花期和結莢期多雨,氣溫偏高,均溫25.5~27℃,發病重;高于或低于這個溫度范圍發病輕或不發病。連作地及早熟種發病重。
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生產上抗病毒病的品種較抗紫斑病。如黑龍江41號,鐵豐19,楚秀,華春18,豐地黃,躍進2號、3號,徐州424,沛縣大白角,京黃3號,小寒王,中黃4號,長農7號,科黃2號,文豐3號、5號,豐收15,九農5號、9號,牛尾黃,西農65(9)等。
(2)選用無病種子并進行種子處理,用0.3%的50%福美雙或40%大富丹拌種。
(3)大豆收獲后及時進行秋耕,以加速病殘體腐爛,減少初侵染源。
(4)在開花始期、蕾期、結莢期、嫩莢期各噴1次30%堿式硫酸銅(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50%多·霉威(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每667平方米噴對好的藥液55L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