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帶菌種子引起的幼苗系統侵染病株,子葉上不顯癥狀,從第一對真葉起,在葉基部沿葉脈產生大片褪綠斑,潮濕時葉背面有灰色霉層,受病幼苗矮小瘦弱,常在封垅后枯死。大豆其它各生育期均可有再侵染引起的癥狀,前期不易發現,封垅后明顯。再侵染引起的葉部癥狀為散生、圓形、邊緣不明顯的退綠小點,病斑背面也產生霉層。豆莢內部有大量黃色粉狀物,成熟的籽粒無光澤,外表有一層黃白色或白色粉末狀斑塊,為病菌的卵孢子。
病原:病原為東北霜霉 Peronospora manschurica (Nauru)Syd,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初侵染來源是帶菌種子,播種不帶菌的種子或帶菌率很低的種子地塊可以不發病或晚發病(主要經由其它發病大豆田傳播)。種子帶菌率高的地塊遇適宜的發病條件,則發病重而早。適宜發病的條件中最重要的是氣候條件,播種后低溫多濕有利于卵孢子萌發和侵入種子,例如同一批種子15℃時幼苗發病為16%,25℃幼苗即不發病。高抗品種的種子常常不帶菌,感病品種的種子帶菌率可高達40%以上,而且形成的病斑大,擴展速度快,為害性也大。豆株以展葉5~ 6天時最感病,8天已有抗病力。
防治措施: (1)各地可針對當地的主要生理小種,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
(2)采用無病種子播種,輕病田的種子可經過種子處理或清除病粒后使用。種子處理用35%瑞毒霉拌種有特效,或40%克霉靈或70%敵克松粉劑拌種效果都很好,用量為每100公斤種子用藥0.3公斤,用福美雙拌種用藥量可提高到0.5公斤。
(3)結合鏟地拔除病苗。
(4)化學防治 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每畝用藥100克加水60~75。公斤,于發病初期噴霧可控制病情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