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癥狀】 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莖基部出現紅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皮層開裂呈潰瘍狀,嚴重受害幼苗莖基部變褐、縊縮、折倒、枯死,或植株變黃、矮小,生長緩慢。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絲能直接侵入寄主,通過水流和田間農事操作傳播。病菌發育適溫24℃,最高40~42℃,最低13~15℃,適宜pH3.0~9.5。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溫度過高易誘發本病。
【防治方法】
①農業措施 選用六月白、川豆30號、鄂豆4號等耐病品種。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并撒施均勻。地溫應控制在20~30℃,地溫保持在16℃以上,注意提高地溫,降低土壤濕度,防止出現10℃以下的低溫和高濕環境。缺水時可在晴天噴灑,切忌大水漫灌。及時檢查苗床,發現病苗立即拔除。
②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淋3.2%惡·甲水劑3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700倍液,或95%惡霉靈原藥3000倍液,72.2%霜霉威水劑 4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或80%多·福·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藥劑,重點噴淋莖基部及地面,每7天1次,連續防治1~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