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稱】:菜用大豆菌核病
【癥狀特征】:大豆的花先染病,引致花腐。幼莢染病后枯萎下垂。莖或葉柄通過病花、病莢接觸而感染,病部初呈不規則水浸狀斑,擴大后致中部呈黃褐色至棕紅色,外緣黑褐色,上生白色絮狀物即菌絲體。后期,病部表面及髓部菌絲糾結形成菌核,皮層腐爛、脫落,常露出木質部。嚴重時全株枯萎。
【發病規律】:本病發生流行的適溫為15-30℃、相對濕度85%以上。當旬降雨量低于40mm,相對濕度小于80%,病害流行明顯減緩;旬降雨量低于20mm,相對濕度小于80%,子囊盤干萎,菌絲停止增殖,病斑干枯,流行終止。一般菌源數量大的連作地或栽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
【防治措施】:(1)加強長期和短期測報以正確估計本年度發病程度,并據此確定合理種植結構。
(2)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3)選用株型緊湊、尖葉或葉片上舉、通風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種。如合豐26、黑河7號、九豐3號、內豆1號等。
(4)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有機活性肥,適時追肥,增強抗病力。及時排水,降低豆田濕度,避免施氮肥過多,收獲后清除病殘體。
(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嘧霉胺(施佳樂)懸浮劑1200倍液,或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30%大力水懸浮劑800倍液,50%福·異菌(滅霉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