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水稻鞘腐病
癥狀: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發病。幼苗染病 葉鞘上生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分蘗期染病 葉鞘上或葉片中脈上初生針頭大小的深褐色小點,向上、下擴展后形成菱形深褐色斑,邊緣淺褐色。葉片與葉脈交界處多現褐色大片病斑。孕穗至抽穗期染病 劍葉葉鞘先發病且受害嚴重,葉鞘上生褐色至暗褐色不規則病斑,中間色淺,這緣黑褐色較清晰,嚴重的現虎斑紋狀病斑,向整個葉鞘上擴展,致葉鞘和幼穗腐爛。濕度大時病斑內外現白色至粉紅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子實體。
病原:病原為稻帚枝霉 Sarocladium oryzae (Sawada) W. Gams. et Webster.,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該病種子帶菌率59.7%,病菌可侵至穎殼、米粒,病菌在種子上可存活到翌年8-9月;稻草帶菌散落場面的存活137天;浸泡田水中存活38天;褐飛虱、蚜蟲、葉螨也帶菌。侵染方式分3種。一是種子帶菌的,種子發芽后病菌從生長點侵入,隨稻苗生長而擴展,有系統侵染的特點。二是從傷口侵入。三是從氣孔、水孔等自然也口侵入。發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病菌侵入和在體內擴展最適溫度為30℃,低溫條件下水稻抽穗慢,病菌侵入機會多;高溫時病菌侵染率低,但病菌在體內擴展快,發病重。生產上氮磷鉀比例失調,尤其是氮肥過量、過遲或缺磷及田間缺肥時發病重。早稻及易倒伏品種發病也重。此外,水稻齒葉矮縮病也能誘發典型的葉鞘腐敗病。
防治措施:(1)早稻選用浙輻802、原豐早、二九豐、四梅四號、滬南早;晚稻選用加湖5號、農試4號等抗病品種。
(2)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避免偏施、協施氮肥,做到分期施肥,防止后期脫肥、早衰。砂性土要適當增施鉀肥。雜交制種田母本要噴赤霉素,促其抽穗。
(3)積水田要開深溝,防止積水,一般田要淺水勤灌,適時涸田,使水稻生育健壯,提高抗病能力。
(4)藥劑處理種子參見稻瘟病。田間噴藥結合防治稻瘟病可兼治本病。必要時可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隔15天1次,防治1次或2次。此外還可選用0.02%高錳酸鉀溶液,防效70%。或50%豐米超微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藥75g,防效60%左右,較多菌靈、粉銹寧、三環唑、瘟特靈防效高。提倡使用40%禾枯靈可濕性粉劑,每667m2用藥60-75g,對水60L噴霧,還可兼治水稻紫鞘病、葉尖枯病、稻曲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