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主要危害葉片。葉面初現白色霉點,散生,后逐漸擴大成白色粉斑,并互相連合為大小不等的白粉斑,嚴重時整個葉面被白粉所覆蓋,像被撒上一薄層面粉,故稱白粉病。葉柄、莖部、果實等部位染病,病部表面也出現白粉狀霉斑。白粉狀物即為本病病征(分孢梗及分生孢子)。
病原:病原菌無性階段為半知菌亞門的擬粉孢屬〔Oidiopsistaurica(Lév.)Salm.〕;有性階段為子囊菌亞門的內絲白粉菌屬〔Leveillula taurica(Lév.)Arn.〕。
發病規律:在華南地區,病菌有性階段不常見,主要以無性態分生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依靠氣流輾轉傳播危害,完成病害周年循環,無明顯越冬現象。通常溫暖潮濕的天氣及環境有利于發展,尤其在溫室或大棚保護地栽培,病害發生普通而較嚴重。病菌孢子耐旱力特強,在高溫干燥天氣亦可侵染致病。品種間抗性差異尚待調查。
防治措施:1、預防方案:奧力克速凈按500倍液稀釋噴施,7天用藥1次。
2、治療方案:輕微發病時,奧力克速凈按300—500倍液稀釋噴施,5—7天用藥1次;病情嚴重時,按300倍液稀釋噴施,3天用藥1次,噴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1)注意選育抗病品種。
(2)保護地栽培宜加強溫濕調控,主要用粉塵法或煙霧法防治(10%多百粉塵劑15千克/公傾·次,或45%百菌清煙劑3.75千克/公傾·次,暗火點燃熏一夜,1~2次);露地栽培于發病前或病害點片發生階段及時連續噴藥控病(15%粉銹寧可濕粉15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粉1500倍液,或5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劑或2%農抗120~150倍液,或30%特富靈可濕粉1500~2000倍液,交替噴施2~3次,隔7~15天1次,前密后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