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白條芫菁
分布為害:豆芫菁(EpicautagorhamiMarseul)在華北、華東、華南等省(區)均有分布。為害豆科作物以及薯類、棉花、茄子等,以成蟲取食葉片,殘存網狀葉脈,也能食害嫩莖和花瓣。
發生規律:豆芫菁在東北、華北一年發生一代,在長江流域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每年發生2代。以第5齡幼蟲(假蛹)在土中越冬。在一代區的越冬幼蟲6月中旬化蛹,成蟲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現為害,8月份為嚴重為害時期,尤以大豆開花前后最重。2代區越冬代成蟲于5~6月間發生,集中為害早播大豆,以后轉害蔬菜。第一代成蟲為害大豆最重,以后數量逐漸減少,并轉至蔬菜上為害。成蟲白天活動,在豆株葉枝上群集為害,活潑善爬。成蟲受驚時迅速散開或墜落地面,且能從腿節末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黃色液體,如觸及人體皮膚,能引起紅腫發泡。成蟲產卵于土中約5厘米處,每穴約70~150粒卵。豆芫菁成蟲為植食害蟲,但幼蟲為肉食性,以蝗卵為食。幼蟲孵出后分散覓食,如無蝗蟲卵可食,則饑餓而死。一般一個蝗蟲卵塊可供1頭幼蟲食用。
為害特征:豆芫菁以成蟲為害大豆的葉片,尤喜食幼嫩部位。將葉片咬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吃光,只剩網狀葉脈。豆芫菁為害嫩莖及花瓣,有的還吃豆粒,使其不能結實,對產量影響大。幼蟲以蝗卵為食,是蝗蟲的天敵。
防治措施: 1、農業措施
大豆收割后或在冬季深翻細耙,消滅越冬幼蟲。
2、網捕成蟲成蟲有群集為害習性,可于清晨網捕消滅,減輕蟲害。
3、藥劑防治
在成蟲始盛期,每667平方米用20%殺滅菊酯或2.5%溴菁菊酯乳油2500倍液噴霧,也可用80%敵敵畏或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均勻噴霧,每667平方米用藥液50千克
|